您的位置:首页>房产 >内容

浙江宣传:警惕“认知战”的“拳脚套路”

2023-08-25 08:01:54来源:
导读前不久,美国发布了2023年《国家情报战略》,并将中国定位为“美国唯一一个既有意图重塑国际秩序,又在经济、外交、军事和技术力量方面越来...

前不久,美国发布了2023年《国家情报战略》,并将中国定位为“美国唯一一个既有意图重塑国际秩序,又在经济、外交、军事和技术力量方面越来越有能力做到这一点的竞争对手”。

近年来,美西方一些官员和机构组成抹黑中国的“造谣联合体”,变着花样污蔑、抹黑、攻击中国,反复炒作各种版本“中国威胁论”,编造散播所谓“中国黑客”、中国“经济胁迫”、中国“打压外资”等各种谎言。讲到底,这些不过是美西方对华发起“认知战”攻势的各种招数和伎俩罢了。

那么,什么是“认知战”?美西方是如何利用“认知战”来操纵舆论的?今天我们就细细地说道说道。

图源:视觉中国

图源:视觉中国

其实,以认知博弈作战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中国人早在几千年前就研究得透透的了。

《孙子兵法》中有一段经典论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这里所说的“兵家之胜”,就是通过各种方式来影响敌人的认知、判断和决策,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所谓“认知战”,是西方提出的一个军事概念,就是以人的意志、精神、心理等为攻击目标,通过直接或间接、暴力或非暴力手段,制造、利用和放大敌方个体或群体的焦虑、猜疑、恐惧心理,在其内部营造不安全、不确定、不信任的氛围,不断摧毁对方认知基础,动摇其信念、瓦解其意志,最终使对手从内部摧毁自己。

通俗点说,就是以攻心来夺志。

在理论上,西方远有克劳塞维茨的《论》,近有约翰·博伊德提出的“OODA”(观察-判断-决策-行动)理论等,这些理论中都有影响和塑造敌方认知的内容,为“认知战”提供了理论支撑。2017年9月,时任美国空军参谋长的戴维·戈德芬上将首次在军事上提出了“认知战”的概念,提出“形态正由消耗战向认知战方向转变”。

在实践中,美西方早已将“认知战”运用得炉火纯青。据报道,去年12月,美国调查网站“截击”披露,长期与推特等社交网站秘密合作,运营虚假社交网络账户,在中东等地实施网络信息战,以改变公众认知;2021年6月,北约召开第一次认知战科学会议,发布会议报告《认知战:认知主导的未来》,今年3月,北约又发布了名为《对认知战的缓解和应对》的报告。

美国白宫 图源:视觉中国

美国白宫 图源:视觉中国

实际上,早在冷战时期,美国就发起“知更鸟计划”,在全球收买了大批记者和大型组织,炮制虚假信息,影响大众舆论。20世纪末,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了“全面网络自由战略”和“网络空间国际战略”。此后,尽管美国政府几经更迭,但“认知战”始终是他们的“关键一招”,其对华意识形态攻势的“认知战”也保持着愈演愈烈的态势。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西方反华势力一直妄图利用互联网“扳倒中国”,多年前有西方政要就声称“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有了办法”。

没有矛盾就制造矛盾,发现矛盾就想方设法激化矛盾,不断逼迫普通网友站队,来形成撕裂和分裂。这正是在互联网时代,境外反华势力发起认知战的一种惯用伎俩。

以俄乌冲突为例,我们不妨回忆一下,舆论是怎么一步步被带偏的?

一开始,极个别中国网友关于乌克兰女性的恶俗失当语言,被境外反华势力放大,通过“大翻译运动”扭曲为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普遍想法,并利用社交媒体和智能机器人进行饱和式“抢滩登陆”和倒灌式传播,用“之下的色情凝视”给我们的民族扣上一顶劣根性的大帽子,将中国舆论场与世界舆论场置于二元对立之中,这是第一步。

接着,他们一边大肆渲染“俄罗斯欠中国的历史血债太多,这笔账得好好算一算”,一边使劲鼓吹“新中国成立后曾获得苏俄的巨大帮助,而且中俄现在有共同的敌人,必须抱团取暖”,炮制出所谓的“仇俄派”和“亲俄派”。通过炒作极端化言论,挑起人们的非理性情绪,撕裂舆论场,制造对立,这是第二步。

然后,美国干脆亲自下场,抛出了各种荒唐、虚假的论调,比如污蔑中国事先知道俄罗斯要“入侵”乌克兰但却没有阻止;不断宣传中国将向俄罗斯提供军事援助;大肆鼓吹中国不谴责、制裁俄罗斯,就必须负连带责任,等等。通过运用其近乎垄断式的国际舆论传播能力,硬性给中国贴标签、泼脏水,妖魔化中国形象,这是第三步。

在西方国家看来,“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基于这种逻辑,他们把一些单一、偶然的负面事件无限扩大化,不断炮制“我陷思”“定体问”“这国怎”的套娃式质问。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就毫不避讳地承认:“我们撒谎、我们欺骗、我们偷窃……这才是美国不断探索进取的荣耀。”

所以,我们要瞪大双眼,提高警惕,在一些热点话题上多一些求同存异的理性讨论,防止被别有用心之人引向一言不合就“杠骂”“约架”“互撕”的尖锐对立。

有人说,现在的朋友圈似乎变得越来越撕裂。从俄乌冲突到安倍遇刺身亡,每当出现一些热点新闻、突发事件、公共议题,网上总会传来各种各样的极端言论和阵阵撕裂的声音。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

比如,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长足发展,人们诉求的多元多样带来不同观点的碰撞和辩论。再如,在“隐秘的角落”,还存在一些“网络水军”“带怒”在推波助澜,通过挑动情绪和带节奏来收割流量。

我们要把群众内部的观点分歧、言论交锋和“认知战”区分开来,及时回应网友合理诉求,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不断塑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同时,也要特别警惕和高度提防境外势力对华发起的“认知战”。对今天的我们来说,硝烟只是以看不见的形式存在着。

比如,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风靡全球。对此有专家判断,ChatGPT可能成为美国对华“认知战”的新工具;又如,过去几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频频编造涉疆谣言,如所谓“强迫劳动”“种族灭绝”,大肆造谣新疆存在所谓“人权问题”,并借此实施制裁措施;再如,一段时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兴风作浪,一些标榜“探寻真相”“价值中立”“学术创新”“历史重评”的所谓正义观点屡屡出现……

不得不说,今天我们的意识形态正面临着严峻挑战。有人说,中国人内心深处引以为傲的东西,西方国家都想借助“射向思想的炮弹”将其去除。他们妄图虚无我们的历史,扭曲我们的价值,消蚀我们的文化,控制我们的思想,瓦解我们的意志,打击我们的自信,直到我们的民族再无共识、再无血性、再无斗志,不击自溃。

看得见硝烟的,摧毁的是肉体;看不见硝烟的,摧毁的是人心。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面对境外反华势力“认知战”的强大攻势,我们没有退路可言。如何应对?笔者想到三句话:

最厉害的武器叫“齐心齐力”。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走深走实群众路线,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疑问就回答什么疑问,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将14亿多中国人民凝聚成一座无法撼动的钢铁长城。任凭敌人再怎么挑唆诱使,人们也不会跟着他们的魔笛起舞。

当战士,不当绅士。针对社会上的错误思潮和外部的认知攻击,要善于区分不同性质,有理有节开展斗争。面对任何恶意攻击的领导、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歪曲史国史的言论,主流舆论都应该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既敢于发声,也善于发声,一切媒体、平台都不能为各种错误言论提供空间、提供方便。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我们不能等到火烧起来了,才提着水桶去救火,而是要主动设置议题,把球停在对方半场,深度揭批一些国家作为“黑客帝国”之“头号玩家”、“经济胁迫”之“集大成者”的真面目,用事实和数据来揭穿谎言,戳穿美西方“认知战”的泡沫,让国际社会变得更加光明。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