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小学食堂,工作人员在为学生打饭。图/新华社
首先要强调,预制菜并非洪水猛兽,并不意味着食品安全方面一定有什么问题,只要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就行。另外,对添加剂之类同样应该理性看待。但是,预制菜进入中小学校园,还是不能打着安全的旗号,偷偷摸摸进行。
一是,作为中小学生,都是未成年人,预制菜是不是能满足他们的身体发育所需?新鲜的饭菜,营养丰富,口感好,对孩子身体有益没有疑问,而预制菜经历的加工流程更多,意味着风险增大,营养会有所流失,口感差,孩子吃得少,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
其次,根据《中华人民民法典》的制度设计,未成年人是限制行为能力人或无行为能力人,需要得到监护人的全方位特殊保护。因此,是否使用预制菜,是否与学校或预制菜企业签订买卖合同,需要尊重未成年人监护人的意见。现在,一些中小学校园用的是不是预制菜,家长都不知情。
日前,江西赣州蓉江新区多名中小学生家长发布视频,反映当地给学生统一配送的午餐存在速度慢、质量差、口感不佳等问题,学生家长就怀疑是预制菜。媒体采访多个部门,只了解到是厨房配餐,是不是预制菜,官方未置可否,这样显然不妥。
其三,预制菜进校园的动力从何而来?说穿了就是节约成本,减少开支。预制菜加热后就可以食用,方便快捷。然而在家长这一端,该交的饭菜钱似乎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动。人们就怀疑有关方面片面追求利益,不顾其他。
预制菜被一些资本认为是餐饮行业的一个风口,产业发展迅速,一些酒店、餐厅出于减少成本的考虑开始大规模使用。但不得不说,不管是校园还是餐厅,都应该告诉公众这是预制菜,消费者的知情权不能漠视。
但对未成年人而言,这恐怕绝非知情权的事,还要考虑到其监护人的态度,如果预制菜过不了家长这一关,就不该进校园。不管是基于市场规则的公平交易,还是出于对未成年人利益的特殊考虑,甚至是家长对孩子饮食的特殊照顾,有关方面都应该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对于未成年学生而言,他们的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身体发育和健康,因此,在引入预制菜之前需要进行科学论证和评估,检测是否符合学生营养要求。他说,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草率地引入校园必然会遭到学生家长的反对。
的确如此,校园门口挤满送饭的家长,就很能说明问题。预制菜能不能进校园,只有社会达成共识才可推行,而最大的前提,就是要过家长这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