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房产 >内容

当余华和莫言也开始用自己的“表情包”

2023-10-17 17:30:24来源:
导读余华韩国签售会的梗,不管刷到多少次,还是能让人会心一笑。回应自己的“潦草小狗”梗,把“暴富”签成“抱负”,就连喝杯水也能被烫出表情...

余华韩国签售会的梗,不管刷到多少次,还是能让人会心一笑。

回应自己的“潦草小狗”梗,把“暴富”签成“抱负”,就连喝杯水也能被烫出表情包……

不止余华,莫言、史铁生等各大知名作家也成了短视频的流量密码。

为何大家从前觉得陌生的严肃文学作家,如今都成了顶流?

“潦草小狗”

最近,名作家们都成了被年轻人津津乐道的顶流偶像。

从前提起余华,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活着》,觉得他现实中应该是个沉默寡言、气质忧郁的人,以为他跟鲁迅是一个时代的,甚至怀疑他是否还在世。

可如今,余华老师成了大家心目中的“喜剧人”“文坛泥石流”,把痛苦留给读者,把快乐留给自己。

各种梗图满天飞,甚至还被本人认领了。流传度最广的就是这张“潦草小狗”。

余华回应:“本来以为是发型像,去剪了头。结果学生说,不是发型像,就是长得像。”

金句和段子频出,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也是如此清醒理智,让年轻人直呼赞同。

“为什么写作?不愿意做牙医,想睡懒觉,不想上班,当作家稿费归自己。”

“人奋斗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躺平。”

跟余华一同走红的,还有他的“难兄难弟”莫言。

作为史上第一个开设公众号的诺奖得主,莫言老师能熟练运用表情包。

为回答年轻人的问题百度网络用语。

还在自己的视频日记里开收割机。

莫言的形象也从伟大深沉、遥不可及的严肃文学作家,变成了特别爱上网的邻居老大爷。

在余华和莫言的故事里,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铁生。网友们已经全方位领略了顶流作家的“冤种兄弟情”。

踢足球,让腿有残疾的铁生当守门员;

组团“偷”黄瓜,在水缸里洗干净直接送到史铁生的嘴里,铁生:哎哟,我这辈子没吃过那么新鲜的黄瓜;

签名后发现是史铁生的书,立即划掉自己的名字写上“铁生”……

对经典作品的解读,网友们也相当爱看。

比如董宇辉对话余华谈作品,内容幽默深刻还有梗,让大家直呼“没听够”。

还有罗翔关于余华《兄弟》中女主人公“林红”名字含义的过度解读。

罗翔:想到南唐后主李煜的那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余华:我当初想得这么深??

观众:多像上学时候做阅读理解的我自己。

为何大家从前感到的严肃文学作家,如今都成了顶流?

余华,年轻人流量收割机?

严肃文学作家走红,主要是因为符合新闻遴选要求,因此从一众热点事件中脱颖而出,被营销号选中。

他们往往很接地气,语言幽默,现场反应敏锐,与其相关内容富有趣味性,又贴近年轻人的生活。同时,由于现实形象与其作品的画风截然相反,具备反差感。再加上身为公众人物,自带舆论关注,有了名人效应,流量自然而然就紧跟而来了。

作家个人性格的真实、幽默、不做作,作家间的梦幻联动,也令网友顿感亲切。

他们不装腔作势,不咬文嚼字,抗拒文学赋予的滤镜和光环,从来不以高高在上的“文化人”身份自居。

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在理解年轻人的同时,试图给年轻人带来慰藉。

他们没有把年轻人当成“小辈”,而是愿意与之平等对话,给予赞赏和肯定。他们大多出生在以奋斗为主旋律的年代,看得见年轻人的累,能理解年轻人想躺平的心思。

而在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了作家们的人生经历之后,就会发现:

他们经历过更多苦难,只是因为有通透豁达的人生态度,记录苦难但不歌颂苦难,乐观豁达去看待每一件事。

这比任何心理鸡汤都更能给我们带来鼓舞。

其实,不止是余华、莫言等家喻户晓的作家成为了顶流,很多专业领域的学者也悄悄走红,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教授们集体“网红变现”?

如今,越来越多的文化人开始走进新平台,以各自的方式走红了。

戴锦华教授就是其中当之无愧的顶流。作为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文系教授,她在国内电影研究领域有着泰斗级的地位,用专业思路解读热门影片,收获了百万粉丝。

复旦大学的哲学系教授王德峰,靠“该信命吗?”“年轻人为何不想生小孩?”等话题,迅速收获百万粉丝。

还有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数百万人听他讲文学、谈诗词、畅聊着时代的悲欢。

易中天、刘心武、蒙曼、纪连海等作家也纷纷入驻抖音,录制切片短视频,讲课,卖书,以实现知识变现。

他们不仅会卖自己的书,还会帮别家带货。

还有一些教授选择了“网红变现法”。他们在靠短视频获得一定知名度后,会选择上综艺、录节目,并写书、制作付费课程。由于其在自身的专业领域都有较高的认可度,愿意对其知识付费的网友相当多。

文化变现,对于各方来说,都应该算是一件好事。

伴随着短视频、播客、直播的崛起与火热,图书行业一直在经历沉浮,尤其是纸质书,销量一直在下滑。作家们在短视频上带货,无疑能对纸质书销量的增长起到极大的带动作用。

无论是买书、听课还是进行其他形式的知识付费,为知识花费时间和金钱,对普通人来说,也不算花了冤枉钱。

从文坛、讲台到各视频平台,曾经充满距离感和权威感的学者们主动拉近了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打破了大众对他们的刻板印象。

但同时,由于距离拉近,作家学者们也开始和其他的公众人物一样,进入了网络的放大镜下,言行很容易受到评判,难免需要面对种种纷扰。

总体来说,作者学者走近大众,被了解、被喜欢、被解构,这令文化传播拥有了更广阔的路径。

大众借此获得了快乐、知识、经验、慰藉……也算是收获满满。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