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路东起嘉善路,西至太原路,不但狭窄,且全长仅仅600多米,实在是一条平常的小路。我过去常常路过,来去匆匆,从来没有仔细地打量过她。近来,我突然对她刮目相看,走过路过,就会留恋地回望。
因为我知道了永康路上住过环球旅行家潘德明。
1930年6月,22岁的潘德明告别父母和姐妹弟弟,走出永康路上的一栋老式石库门房子,走出兴顺南里,匆匆赶往北火车站。他赶到杭州,加入“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全团8人一起出发。步行团曲曲折折走到越南,由于各种原因,先后有7个人退场,最后就剩下潘德明——他只身一人,开始了或骑自行车或步行的环球旅行壮举!
图|潘德明
旅途漫漫,变幻莫测,等待他的是什么命运呢?
潘德明多次面临绝境,几乎丢掉性命。他的第四个儿子潘芹生告诉笔者,印度老虎很多,老虎最怕的是锣响,所以父亲总是带着铜锣前行。他有一天从早走到晚,找不到一个地方住宿,最后在一个丛林里攀上一棵大树,把身体缚在树顶上睡觉。清早醒来,发觉树底下有一只大老虎,正虎视眈眈地盯着他,他拼命鸣锣,老虎吓得掉头逃跑了。
有一次他在信中告诉父母:“从波斯到阿拉伯,经过四百三十英里的荒漠,我冒险前进,费了六天工夫,才过了这难关,沿途除了我,不见有第二个人,这真要创立人类步行世界最大广漠的新纪录吧。”潘德明人在旅途,离家走得再远,父母家人总是他的绵绵思念。潘德明的孙子潘溯说,爷爷每到一个地方,最期待的就是看到父母家人的来信。他给笔者看了一封潘德明1932年3月31日的来信,那是他在耶路撒冷写的。信中说,“3月29日的早晨,我又到邮政总局内去看看有没有你们给我的信,这是我第三次进邮政局了。很快活地收到了你们2月15日所写的信。”
图|潘德明与家人合影
他每到一地就写信回家,邮递员沿着永康路走进兴顺南里弄堂,把潘德明的来信或明信片,投递到他父母家人居住的35号住宅;潘德明的亲人在急切中阅读来信,了解他的行踪、人身安危和生活状态。
船驶得再远,总有返航的时刻。1937年7月6日,永康路上出现了潘德明的身影,他背着沉重的行李,迈着疲乏而欣喜的脚步,匆匆走进兴顺南里,见到了久别的亲人。离家7年,潘德明先后到达40多个国家,会见了20多个政要和名人,所到之处,媒体纷纷报道,华人同胞欣喜若狂。他从上海出发到美国,就步行11000多英里,骑自行车13000多英里,穿破皮鞋22双,平均每两个月穿破一双鞋;后来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行程尚未计算在内。潘德明凭着一身勇气,凭着意志和毅力,历经万难,成为中国环球骑行第一人,为他和家人带来了声誉,为永康路带来了一份荣光,也为上海带来了骄傲。
图|永康路上的兴顺南里
潘德明回到永康路上的家,直到1976年10月18日因病逝世,始终没有离开过。如今,我在他生活40多年的石库门前楼采访,在他进进出出的弄堂口张望,仿佛看见他经历灿烂之后回归朴实无华生活的场景:他在石库门前楼精心绘制宫灯画,在弄堂口摆摊头为人烫洗衣服……
人杰地灵,永康路有潘德明和他的故居,因而有了特别的意义,有了别样的光彩。永康路,并不只是一条“网红”小马路,它就如上海许许多多的大街小巷一样,剥开浮华的外表,里面是人文底蕴,读不完、说不尽的传奇故事。(柯兆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