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站所在的罗斯海是距离南极点最近的海域,是极地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不仅填补我国在该区域科学考察空白,也为各国研究地球系统中的能量与物质交换、海洋生物生态和全球气候变化提供重要支撑。据了解,秦岭站建成后,预计可接待度夏考察人员80人,越冬考察人员30人。
秦岭站建筑面积达5244平方米。在建设过程中,秦岭站充分考虑南极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采用了装配式、模块化的建造体系。很多模块都是在国内加工完成,在现场直接拼装,大大减少了现场施工时间,也降低了对南极现场环境的影响。
据了解,秦岭站在两个月的建设过程中,经历了暴雪、飓风等极端天气的考验。目前秦岭站主要完成了主体结构和固墙工程。下一步主要进行室内装修,室内机电,还有其他功能区的建设,包括新能源油罐基础,还有设施的安装。
中国南极长城站是中国在南极洲建立的第一个常年性科学考察站,建成于1985年2月20日。位于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西部的菲尔德斯半岛上,地理坐标为62°12′59"S,58°57′52"W。站区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1.26公里,占地面积约2.52平方公里。
站区系火山岩组成的丘陵地形,平均海拔高度10米。夏季极端最高气温11.7℃,冬季极端最低气温-27.7℃,年平均气温-2.1℃。多年平均降水量589.6毫米,主要以降雪为主,月最大降水量173.4毫米,相对湿度的年平均值为89%,空气湿度较大含盐量高,全年大风天数在129天以上,最大风速可达33.0米/秒,极大风速38.1米/秒。
站区规模为4082平方米,现有各类建筑物12座,包括1号栋、综合活动中心、科研办公楼、发电栋、生活栋、综合库、科研栋、污水处理栋、废物处理栋、食品仓储栋、锅炉房、果蔬栽培房等。储油能力达700立方米,建有一个直升机停机坪和一座40吨位码头泊位,拥有工程机械、交通运输车辆、双机橡皮艇、全地形车辆、三角履带越野车等,站区建有卫星网络系统和配有医疗保障设备。在科研方面主要开展了生物研究、环境监测、常规气象观测、冰雪、海冰、地质、地磁、学观测、卫星测绘等科研观测和研究。长城站每年可接纳40人度夏,25人越冬。
2006年长城站进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序列,命名为“南极长城极地生态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中国南极中山站是中国在南极洲建立的第二个常年科学考察站,建成于1989年2月26日。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地理坐标为69°22'24"S, 76°22'40"E,站区南北长1.8公里,东西宽2.1公里,占地面积约3.78平方公里。
站区地貌主要是片麻岩组成的丘陵地形,平均海拔高度11米,平均1.1米以下为永久冻土层;夏季极端最高气温9.8℃,冬季极端最低气温-45.7℃,年平均气温零下9.9℃。全年大风天数122天以上;连续白昼时间54天左右,连续黑夜时间58天左右。
站区规模为8000平方米,现有各类建筑物18座,包括主楼、综合活动中心、越冬楼、度夏楼、发电栋、综合库、、气象观测栋、各类科研观测栋、污水处理栋、废物处理栋、锅炉房、果蔬栽培房等。储油能力达660立方米,建有三个直升机停机坪和一座40吨位码头泊位,拥有工程机械、交通运输车辆、全地形车辆、雪地牵引车等,站区建有卫星网络系统和配有医疗保障设备。中山站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是我国内陆考察的交通枢纽。在科研方面主要开展气象观测、极区高空大气物理、冰雪和大气、海洋、地质、地球化学、地理、环境监测等科研观测和研究。中山站每年可接纳120人度夏,25人越冬。
2005年中山站进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序列,命名为“南极中山雪冰和空间特殊环境与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中国南极昆仑站是中国首个南极内陆夏季考察站,建成于2009年1月27日,地理坐标为80°25'01"S, 77°06'58"E,距离南极中山站直线距离1260公里。昆仑站建在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海拔高度4087米,冰穹A地区空气稀薄,含氧量仅为沿海的60%左右,被称为“不可接近之极”。夏季最高温度-10.4℃,冬季极端最低温度为-83.1℃(2018年8月29日测),年平均温度为-52.5℃,气压在550~600百帕之间,年平均风速3.9米/秒。
站区主体建筑规模为558平方米(不包括雪下冰芯钻探工作区),主体建筑功能分为住宿区、活动区和保障区,主要包括宿舍、科学研究观测、卫星通讯、餐厨设施、医疗设施、上下水设施、采暖设施、发电机机组、燃油锅炉、污水处理、制氧装置、融雪设备等。
建筑采用模块化构件组装而成,同时建有应急系统、储油系统、冰芯场地、等,拥有固定翼飞机冰雪起降跑道。在科研方面主要开展冰川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是一座“天然实验室”。昆仑站每年可接纳20人度夏。
中国南极泰山站是中国第二个南极内陆夏季考察站,建成于2014年2月8日。地理坐标为73°51′S,76°58′E,海拔高度2621米,距离中山站直线距离520公里,距离昆仑站距离715公里。夏季最高温度-9.2℃,冬季极端最低温度-60℃,年平均温度-35.3℃,年均风速10.9米/秒。
站区规模为710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三层建在冰雪面以上,面积410平方米,建筑造型独特具有中国元素“中国红灯笼”,功能包括宿舍、科研观测、卫星通讯、餐厨设施、医疗设施、上下水设施、采暖设施、应急报警等。辅助建筑300平方米建在冰雪面以下,避免冰雪掩埋,采用集装箱移动式模块结构,建有发电机机组、采暖系统、燃油锅炉、融雪设施、污水处理等,可通过雪下管廊与主体建筑连接。拥有固定翼飞机冰雪起降跑道。
泰山站充分利用南极丰富的可再生能源,站区建有太阳能、风电发电系统来提供电力保障,已实现部分设备在冬季无人值守情况下连续运行。在科研方面主要开展极地冰川和气象学观测系统、空间物理学观测系统,泰山站为昆仑站、固定翼飞机和南极格罗夫山(距离泰山站85公里)考察提供重要支撑。泰山站每年可接纳20人度夏。
记者/张建林
编辑/刘茜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