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国际 >内容

中国学术“发现”兔年大聚首

2023-02-07 15:24:08来源:
导读原标题:中国学术“发现”兔年大聚首殷商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集中亮相国家典籍博物馆——中国学术“发现”兔年大...

原标题:中国学术“发现”兔年大聚首

殷商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集中亮相国家典籍博物馆——

中国学术“发现”兔年大聚首

殷商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是20世纪初中国学术的“发现”。“发现”的相关文物,有的收藏于国家图书馆,有的收藏于各地博物馆、研究院,还有的收藏于相关档案保管机构。不久前,这些收藏于各处的文献荟萃一堂,亮相国家典籍博物馆“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发现展”。

本次展览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主办,共分为“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四个专题,展览展出面积近3000平方米,集中了甲骨、简牍、敦煌遗书、明清档案等多种类型的珍贵文物文献共249种382件,也是目前为止“发现”文物最大规模的展览。

敦煌遗书展厅

商王田猎象形“兔”现身殷墟甲骨

甲骨文发现120余年来,已成为认知中国早期历史和古代文明的重要工具。2017年,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甲骨收藏35651件,约占存世总量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上甲骨藏量最多的单位。

“殷墟甲骨”专题位于国家典籍博物馆第五展厅,分为“重现的文明”“神秘的文字”“神奇的王国”“探索的旅程”四个单元,共展出展品50种54件。展品中在兔年最受关注的是龟腹甲残片甲骨2174,记载了商王田猎、猎获麋鹿和兔之事,甲骨上面的“兔”字象形基本把兔子的前后腿、小短尾等外形表现出来,十分生动传神。展品中的亮点还包括国家图书馆所藏甲骨中尺寸最大、字数最多的甲骨5405,长43.5厘米,宽24厘米,共218字,内容为向殷先公和山神祭祀;甲骨5509记录了商代日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载之一;甲骨6006经著名甲骨文专家董作宾与其他甲骨碎片缀合,确定了商王世系,印证了《史记·殷本纪》中相关记载基本正确。

“肩水金关”重聚见证居延汉简传奇

居延汉简是汉代居延烽燧遗址中出土的简牍,大部分是汉代边塞屯戍档案文书,一小部分为书籍、历谱和私人信件,简文内容最真实生动地展现了汉代居延戍边吏卒的工作生活面貌。1930年,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在居延地区(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金塔县)发现1万余枚汉简,为第一批居延汉简。1972年至1986年,甘肃省文物部门对居延地区汉代遗迹再次进行调查发掘,出土汉简两万余枚,为第二批居延汉简,该批汉简今藏于甘肃简牍博物馆。

“居延汉简”专题位于国家典籍博物馆第六展厅,包含“有册有典”“流沙坠简”“居延汉塞”“大漠孤烟”“手不释卷”五单元,展出展品总计81种155件。亮点展品包括甘肃简牍博物馆藏《塞上烽火品约》《论语·知道》等,国家图书馆藏《“肩水金关”简》《癸亥诏》。《塞上烽火品约》1974年8月出土于甲渠候官遗址第16号房址内,它是匈奴入侵居延时,根据不同情况发出警报信号的规定,示警办法包括了举示烽火、燃烧积薪等。20世纪30年代在居延地区发现的第一批1万余枚汉简,现绝大多数藏于中国。其间流散出四五十枚,国家图书馆收藏有两枚,根据“肩水金关”简文可确定为居延汉简。本专题中另展有一枚上世纪70年代居延地区出土的现甘肃简牍博物馆藏“肩水金关”简,两枚分属两批出土的“肩水金关”简在本次展览中得以重聚一堂。

甲骨2174

于敦煌遗书赏最早抄本与卷轴奇观

敦煌遗书指1900年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的4世纪至11世纪多种文字的写本和少量印本、拓本文献,总数6万余号,被誉为“中国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敦煌遗书达16579号,写卷长度为世界各大藏家之首。

“敦煌遗书”专题位于国家典籍博物馆第七展厅,由“世界的敦煌”及“敦煌的世界”两部分组成,展品共计49种50件,全部藏于国家图书馆,另外还有部分由敦煌研究院提供的数字壁画资源。展览选取了不同时期敦煌石窟纹样、佛像等元素,并在展厅中大面积采用经典洞窟壁画,营造出璀璨瑰丽的敦煌特色,展示敦煌遗书中盛衰相继、融汇中西、异彩纷呈的中古世界。展品中抄写于西凉建初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公元417年1月30日)的《四分律初分》,是现存最早的抄本,同时也是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遗书中有纪年的最早一卷;还有为抢救敦煌遗书,1909年护理陕甘总督毛庆蕃呈送清学部的样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百五十七》,完整保存了卷轴装书籍的形态;《逆刺占》体现了兴起于南北朝,通过预测来卜吉凶的占卜术;海内孤本吐蕃统治时期(8-9世纪)写本《李陵变文》,是唐贞元二年(786年)吐蕃占领沙州后,汉志不灭的沙州人呕心沥血之作,寄托了沙州人痛苦、哀怨、愤懑、不甘的情感,启功先生曾整理校录。

为了全方位展现长卷,展览采用了大量长通柜,尽可能让观众看到展品全貌。为增进互动,展厅还设置了投影旋钮书架,将投影与实体书架相结合,转动旋钮即可获得仿真的翻书体验。

中国纸质古籍的大部分装帧形式都能在敦煌遗书中找到样本或雏形,本次展览特别整理了敦煌遗书的装帧形式,观众可以在这里大饱眼福,一览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缝缀装等不同装帧形式。

在明清档案中看金榜题名

明清档案是中国明清时期社会发展史的多方位记载,是我国历史上保存数量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王朝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藏明清档案1067万余件,其中明代档案3800多件册,时间起自明洪武四年(1371年)至崇祯十七年(14年)。馆藏绝大多数为清代档案,时间自天命前九年(1607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另有溥仪退位后未出宫前及其在天津、东北时的档案。

“明清档案”专题位于国家典籍博物馆第八展厅,分为“秘档寻踪”“珍档集萃”两部分内容。“秘档寻踪”主要介绍明清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阁大库档案,通过讲述“八千麻袋”事件与《内阁大库档案流转示意图》,展现内阁大库档案艰辛辗转的流散与重聚过程,以及近代学界翘楚、文化名流对其的重视与研究;“珍档集萃”从政令文书、古代舆图、宫廷生活、史册典籍四个专题出发,精选不同类型的珍贵档案进行集中展示,体现出档案作为特殊的施政手段,以及沟通君臣、官民的重要方式,在见证大事、传递信息、记录生活、记载历史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展品中有用以盛装皇帝圣训、实录等珍贵典籍的清代金匮、现存清代唯一一件完整的秘密立储匣——道光帝秘密立储谕旨并匣、明崇祯七年(1634年)由大学士徐光启和西洋传教士汤若望共同参与绘制的《赤道南北两总星图》、清光绪时期的文科大金榜等。

为了让古籍文物“活起来”,展览开展后,国家图书馆通过直播活动、线上展览等方式增进与观众的互动,联合字节跳动公益共同开发展览“线上超现实看展体验项目——古籍巡游记”,选取重要展品近30件,利用VR技术生动讲述展品故事,将文物陈展与VR技术深度结合。

作者:金涛

来源:中国艺术报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