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5有取代XBB.1.5,成为全球新主流病毒株的趋势。作者供图
XBB.1.5占比不断下降,而对应处于上升期的正是EG.5。中国疾控中心也指出当下国内主流病毒株已经是EG.5,占比达70%以上。
主流病毒株更替里的“新王”自然会被关注。
可别看EG.5名字挺新,其实它还是XBB的后代,算是XBB.1.5的侄孙。BA.2也好,XBB也好,都是根据新冠病毒株演化关系的pango命名。XBB.1.5指XBB的1号子支下面的第5个支系,相当于XBB的大儿子下的第五个孙子。
EG.5按照这子子孙孙的命名规律本来应该是XBB.1.9.2.5,可这么多小数点得把人绕晕,因此到有四个小数点时,新冠病毒的Pango命名(使用大写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组合为新冠变异毒株命名)会通过改最前面的字母来简化。于是,XBB.1.9.2.5就成了EG.5,看上去和XBB完全不同,实际上却是XBB的玄孙。XBB.1.9与XBB.1.5是同代的兄弟,所以从辈分上看,EG.5是它将要取代主流地位的XBB.1.5的侄孙。
EG.5不仅与之前主流XBB.1.5有亲缘关系,二者在与免疫反应密切相关的刺突蛋白(S蛋白)上还极为相似,EG.5仅多了一个F456L突变,其余几十个突变都一样:
EG.5与之前主流XBB.1.5有亲缘关系,仅多了一个F456L突变。作者供图
有研究指向多出来的突变让EG.5相比XBB.1.5有更强的免疫逃逸,不过WHO(世界卫生组织)8月初的综合评估得出结论是EG.5没有带来全新的或更严重的威胁。而且8月17日Moderna(莫德纳公司)也发布公告,称预计今秋上市的XBB.1.5单价疫苗对EG.5的免疫反应良好。考虑到EG.5与XBB.1.5的相似性,这符合预期。
如果说EG.5引人关注是因为它在迅速增长,取代XBB.1.5。那么BA.2.86的关注点则完全是在突变上。
从名字可以看出,BA.2.86是BA.2下的分支,而BA.2都是2022年初时和原始奥密克戎BA.1差不多同时出道的老黄历了。
当下跑出个BA.2的遥远分支本身就挺神奇,毕竟过去一段时间都是XBB这个家族内部的演变,再往前是BA.5家族的更替。这些也都很好理解,因为当XBB或BA.5成为主流时,自然也是这些主流株系更有机会在不断传播过程中积累突变,构建新的主流。跑出个亲缘关系很远的病毒株,当然很突兀。
而BA.2.86就是如此突兀的存在。它不仅是BA.2这个老古董的子支,还积累了和当下主流XBB极为不同的突变。
BA.2.86和它的“父辈”BA.2相比,S蛋白上积累了34个突变,和XBB.1.5相比有36个突变。
BA.2.86和XBB.1.5相比有36个突变。作者供图
突然和当下主流病毒株比有那么多个突变,难免让人想起当初奥密克戎出现的时候——也是突然跑出个和彼时主流德尔塔亲缘关系疏远,突变数极多的病毒株。
而且BA.2.86里多个突变根据以往研究可能会导致更强的免疫逃逸,这就不免让人担心它是否会更容易突破过去XBB累积下的免疫屏障,或是让今秋的XBB疫苗变得过时。
BA.2.86的出现非常突然,这也是为什么刚还在说EG.5占据主流,科学家们又讨论起这个病毒株了。
不过BA.2.86从数量上看还非常稀少,截止8月21日全球只有6个BA.2.86的基因组序列上传到公开的数据库。因此,如果说EG.5的威胁是现实的,它在导致当下的感染,那么BA.2.86的威胁则更像是理论上的,属于未雨绸缪的思索。
由于已知病例数稀少,很难判断BA.2.86的未来走向,说不定就会消失在XBB的汪洋里也未可知。像曾经被媒体广泛报道的所谓德尔塔奥密克戎混合病毒等等,长得奇葩不一定就能获得竞争优势。
但从应对病毒的角度,我们显然既要关注EG.5这种主流病毒株,也得监测BA.2.86这种潜在风险不容忽视的非主流。
BA.2.86突变虽多,但具体对XBB疫苗以及过往疫苗接种+各种病毒株感染的免疫逃逸程度如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大家也没必要被一些长期贩卖焦虑的自媒体的新一轮焦虑贩卖给恐吓住。
得承认BA.2.86和XBB.1.5比有30多个S蛋白突变差异,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奥密克戎最初出来的时候。可是当下的人群免疫基础和奥密克戎出现时已经完全不同。在绝大多数人经历了多次疫苗接种+各种奥密克戎病毒株过往感染后,即使BA.2.86在S蛋白上突变多,体液免疫逃逸更强,也难以像奥密克戎原始株出世时那般惊天动地。
免疫防护也不仅有抗体主导的体液免疫。像奥密克戎出来时,过往病毒株的体液免疫被逃逸得很厉害,可过往感染仍然对奥密克戎有保护作用,特别是重症,这正是包括细胞免疫在内,免疫系统多层次应对病原体的表现。对我们的免疫系统来说,BA.2.86也是一样,会利用多个工具去应对。
EG.5与XBB.1.5的相似性,BA.2.86目前的稀少性,以及更为重要的一点:当下多次疫苗接种与自然感染带来的人群免疫基础,把这些综合起来,都意味着个人不必过于担心这些新病毒株。
不过WHO等卫生部门以及科学家们仍会高度关注这些新病毒株,这也是应该的。例如BA.2.86的出现需要我们去思考新冠的演变潜力到底是怎么样的,如此“偏门”的新病毒株是如何进化出来的。这还关系到未来新冠疫苗的设计与推广,怎么才能让疫苗尽量贴近可能出现的病毒株,避免疫苗刚出来却赶上病毒株大变的风险。
那么,既然BA.2.86有很多新突变,这会不会成为Pi病毒株呢?或者说是不是它能属于非奥密克戎呢?
目前看来不太可能。在奥密克戎出现后,新冠的演变都集中在奥密克戎家族内,这也让WHO对病毒株的希腊字母命名重新做了定位。只有新冠病毒发生显著突变,并且导致需要采取重大公卫措施来应对这种突变,该突变株才会被定义为variant of concern(需要担忧的病毒株,VOC),同时安排上希腊字母。
不属于上述情况的,只会归于需要关注的病毒株(VOI)或正在观察的病毒株(VUM)。EG.5虽然病例多,可既不算与之前的主流病毒株有显著变化,又不需要再用各种重大公卫措施应对,因此只能算是VOI,不会是VOC,自然也不能从奥密克戎下独立出去。
而BA.2.86突变是多了,可目前病例少,也没对疫情产生重大影响,或是让我们需要加强什么公卫措施,所以还只是VUM。
在担忧各种新病毒株出现,是不是要有个Pi病毒来重复一遍奥密克戎的狂风暴雨时——特别是被那些焦虑贩卖者如此蛊惑时,记住最关键的一点:随着人群免疫基础的变化,我们如今面对任何一个病毒株都会与大流行那会儿完全不同。
出现一个新的VOC,让我们重新思考是否需要祭出各种防疫措施,这种可能性虽然不能彻底排除,但已经是很小概率了。过去我们担心WHO的希腊字母不够用,如今却是下一个希腊字母很难用得上。这值得我们高兴。大家该吃吃,该玩玩,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别整天被一些咋咋呼呼的谣言、焦虑制造者忽悠。
最后,WHO在命名奥密克戎时也说了,有些引发歧义的字母会跳过,奥密克戎就跳过了两个字母,否则咱现在都得喊新冠是牛病毒(nu)。照此规则,怎么可能会有Pi病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