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当代江西
“省委十五届四次全会着眼于既充分发挥我省现有的优势条件,又着力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短板,提出打造“高地”、实施“战略”,明确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江西实践路径。《当代江西》杂志邀请了5位专家学者围绕实施“战略”进行解读和阐释。”
01
推进产业升级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
余永华(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研究员)
省委全会将产业升级战略置于“战略”之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实施产业升级战略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集中力量做优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产业升级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持续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着力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进产业升级智能化。着眼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超前布局未来的新兴领域,培育我省优势产业领域的人工智能领军企业。推动“互联网+”协同制造,开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引导企业开展全链条数字化改造,加快实现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智能化改造。实施企业深度“上云”行动,加快企业智能化转型。聚焦有色、石化、钢铁、建材等传统行业,推进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运用,针对航空、汽车、机械等领域,推广网络协同设计、虚拟仿真等新模式,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推进产业升级绿色化。坚持减污、降碳、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加速淘汰重污染行业的落后技术、工艺、设备和产能,推动传统产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健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科技研发、金融服务、市场交易、产品认证、人才培养等政策机制。推行绿色管理、开展绿色生产和打造绿色品牌。加快建立和完善绿色制造政策、服务和标准体系。按照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理念,开发推广绿色产品,打造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培育绿色供应链管理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
推进产业升级融合化。产业体系融合化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要顺应技术革命、产业变革、消费升级的趋势,聚焦创新链和产业链高端环节,推动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之间的深度融合。产业链之间要形成融合对接机制,发挥产业关联的协同效应,完善区域产业结构,实现产业之间融合均衡发展。推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升产业体系整体质量和效率。统筹区域产业发展战略,优化省内产业链布局,健全产业跨地区转移相关机制。
02
以高能级项目支撑江西高质量发展
李华旭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研究员)
重大项目是稳定经济运行的“压舱石”,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要紧紧扭住项目建设“牛鼻子”,以高能级项目支撑江西高质量发展。
科学精准谋划,提高项目储备质量。坚持把项目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积极谋深谋实一批基础扎实、功能强大、利好长远的大项目好项目。聚焦先进制造业、新型基础设施、民生改善、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分级分类分期谋划高质量项目储备。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投资基金等作用,探索建立高质量项目发现培育工作机制,完善项目评审机构库和专家库,提升项目决策科学化水平,不断做大做实优质项目储备库。
聚焦招商引强,提高项目引进质量。围绕江西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精准招商,加强产业链式招商和资本招商,紧盯头部企业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坚持全省“一盘棋”,整合优势资源,建立资源共享、利益共享的共赢多赢招商新模式,坚持错位发展,差异化协同推进,形成竞相发展局面。用好用活产业基金等工具,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重点优势产业,注重运用数据要素资源招引新经济、新产业,把引资与引智、引技结合起来,推动项目引进质量和数量持续增长。
实施动态管理,提高项目落实质量。进一步梳理全省项目大盘子,一体化推进项目立项、开工和落地,细化具体措施和实施方案,加大项目落实力度。完善项目建设事中动态监测机制和事后评价管理机制,实现全过程动态跟踪。建立项目退出机制,颁布退出项目名录,加速形成谋划一批、签约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动态发展格局。
优化营商环境,提高项目服务质量。对标全国一流标准,深入实施新一轮营商环境对标提升行动,为项目审批做“减法”,严格执行“容缺审批”制度,提高项目落地效率;积极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强化土地、金融和能源等各类要素支持;紧盯项目建设的难点痛点堵点,精准调度、精准施策,打造数字化营商环境,搭建涵盖项目的资源、技术、人才等公共数字服务平台,为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全过程优质服务,构建优质项目成长“生态圈”。
03
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
邹慧 (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江西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实施科教强省战略,要坚持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推动形成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科技需要人才,教育培养人才,要打通从教育强、人才强,到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通道,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江西篇章。
推进教育现代化是实施科教强省战略的基础。教育是国之大计、之大计。在科教强省战略推动下,要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开展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专项行动,实现学科专业与12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相互匹配。聚焦企业痛点,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实施科教强省战略的关键。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器。《科技兴赣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争取国家实验室基地落户江西,探索与省外科研力量联合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积极推动长江中游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创建,加快推动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科教强省战略推动下,要紧紧扭住技术创新这个战略基点,积极构建“一核十城多链”创新区域体系,为江西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做大做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是实施科教强省战略的保障。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在科教强省战略推动下,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建设区域性人才集聚高地。围绕重点建设学科、优势特色产业、国家级平台建设精准招才引智,通过量身定做、“一事一议”等方式,引育一批国家级人才和团队。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高校院所等用人主体放权,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
推动形成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增长是实施科教强省战略的根本。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三者之间有机联系,通过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共同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赋能江西内涵型增长。在科教强省战略推动下,要深入开展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打造更多高能级平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全面增强创新驱动力。
04
加快提升省会南昌引领力辐射力带动力
盛方富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实施省会引领战略,凸显了江西加快提升省会南昌引领力、辐射力、带动力的紧迫现实。大力实施省会引领战略,重点要在四个方面发力。
在全省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中枢引领作用。无论是服务于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的大国经济,还是致力于以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江西都具备坚实基础和良好条件,而提升江西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位势,亟需省会南昌发挥中枢引领作用。要充分发挥南昌区位优势、平台优势、人才优势、文化优势等,持续提升在融入国内大循环、链接国际大循环中配置优质资源要素的能力,引领带动全省以大开放推动大发展。
在全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支撑引领作用。南昌提升辐射带动力的关键,要突出特色做强做优产业、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对照全省“1269”行动计划,聚焦电子信息、新能源、航空等重点产业链和先进制造业集群,统筹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与未来产业积极孕育,全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五链融合”,加快构建“科技—产业—金融”新“三角循环”的产业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精准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全面提升重点产业链韧性和水平。
在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围绕增强南昌都市圈的辐射带动能级,强化省市联动作用,推动科创、资本、人才等资源要素向南昌倾斜集聚,深入推进南昌“一枢纽四中心”建设,不断提升南昌在全省的“首位度”。健全同城化的协同发展机制,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动南昌与赣江新区、九江、抚州及毗邻省会地区深度融合,提升南昌都市圈协作发展水平。
在打造现代新型人文城市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南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英雄城,还是“新晋网红城市”,有率先打造成为现代新型人文城市的基础条件。要不断塑造城市人文魅力、提升城市治理效能,让城市功能更加完备、品质更加高端、环境更加友好、治理更加精当、运行更加有序,采取现代化理念和手段综合运营城市,以不断彰显城市品质的高度、展示城市底蕴的厚度、体现城市滋润的温度,努力在全省乃至全国城市发展中有特色、有亮点、可示范、能引领。
05
坚持以建引领基层治理
冯志峰 (中共江西省委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抓基层、打基础是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实施治理强基战略,要坚持以建引领基层治理,充分发挥的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加强以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组织体系。 基层治理好不好,关键看组织引领作用强不强。要完善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治理体系,强化基层组 织功能和组织功能,更好地把“七站八所”等基层机构统起来,把的领导贯彻到基层社会治理全过程,有效凝聚服务管理合力。深入实施基层建“三化”建设,大力开展基层建“领航工程”,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不断巩固的执政基础和群众根基。
创新以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运行机制。积极探索把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建立联合委等新模式,推行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基层组织联建共建新机制,推动更多力量和资源向基层倾斜。突出抓好城市群服务中心功能建设,完善社区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共治机制。完善建引领下的村民议事决策机制、民主协商机制、社会参与机制,探索扶持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子,扎实推进抓建促乡村振兴。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等新兴领域的建设,促进的组织、的工作、的服务全面覆盖、协同贯通,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向中心聚焦、为大局聚力。
优化以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平台管理。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治理平台,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不断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着力完善网格化管理服务,管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平台,通过抓紧责任、抓实基础、抓强保障、抓优功能,织密基层建工作之网,及时了解民情民意、化解矛盾问题、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