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10月15日文章,原题:从生产材料上看,中国的掌控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得多对于20世纪的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而言,仅仅提高生产质量或降低成本是不够的,亨利·福特想牢牢把控汽车每个零件的生产过程。一部汽车由无数零件组合而成,经济学家将这些零件称为“中间投入”。多数汽车公司从其他地方购买大部分汽车零件再组成汽车,然而福特不是,它想自己生产全部零件。
这对于如今的企业高管而言,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因为包括汽车公司在内的几乎所有制造商,都在将产自世界各地的零件组合成自家产品。商界赚钱的智慧,并非像福特曾经那样自己动手做出所有东西,而是管理供应链条。
几年前,我参观伯明翰郊区的一家工厂时,看到那里的金属冲压机生产出数亿个装在后视镜内部的微型电极,伯明翰的电极原料完全来自其他地方,在另一个国家进行精炼,然后在英国制造和电镀后,再将产品发往世界各地。如今,这个“其他地方”主要指的是中国。从贸易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发达国家从中国进口的份额越来越大:1995年,中国是约5%美国制造商的主要产品供应商,截至2018年,这一比例已升至美国所有制造业的60%。
但是,根据经济学家理查德·鲍德温等人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我们的依赖程度实际上比这更高。高达95%的美国制造业依赖中国作为其“中间投入”的主要供应商。
这些发现极其重要,我们知道世界已经全球化,但大多数经济数据都大大低估了这一进程的规模。几乎你接触到的每一件产品,即使是那些外表上写着“英国制造”的产品,几乎都含有一些中国制造的微小成分。
下次当政客告诉你,我们可以没有中国时,请记住这一点——世界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休戚相关。然而,西方国家正试图瓦解部分供应链,重蹈亨利·福特当年的覆辙。
经过多年研究,我不确定企业和政界人士是否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全球半数以上的后视镜电极都是从一家工厂购买的,因为这条路成本最低,而改变这一贸易路径将付出很高代价。(作者艾德·康威,刘明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