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巴以冲突已过去一个多月,丝毫没有缓和的迹象。
截至目前,冲突已致巴以双方至少1万余人死亡,其中包括4千余名儿童。加沙地带炼狱般的现实,不断冲击着人道主义底线。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痛心疾首“这是一场人性的危机”。
文明世界发展到今天,国际法在前,人道主义观念在前,何以还会出现如此惨烈的灾难?
(一)
“即使是,也有规则。”
这个规则,就是人道与公义,就是在战火中尽可能避免伤及无辜,最大限度保护平民的生命安全,这也是国际人道主义法的核心。
然而,面对满目鲜血,以“人权卫士”自居的美国,不仅反复否决联合国安理会上关于立即实现巴以全面停火的决议草案,且不断火上浇油,为以色列源源输送规模庞大的杀人武器。倚仗强援,以色列的姿态也颇为强硬,明确拒绝“任何人道主义停火协议”,声称“必要时对抗全世界”。
在霸道面前,国际法似乎沦为一张“空头支票”。
巴以问题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经纬,而域外之手长期干预,正是局势恶化的根源之一。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通过偏袒支持不同的国家或组织,煽动中东国家间的仇恨,鼓励暴力与冲突,甚至直接下场搞破坏,让矛盾愈演愈烈。
尽管美国多次提出或推动过巴以冲突的解决方案,如1993年的《奥斯陆协议》、2002年的《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2020年的《新中东和平计划》等,但事实上,这些不过是掩盖其“拉偏架”“攫私利”的幌子而已。
比如,2020年特朗普政府提出的《新中东和平计划》,更是公开违背绝大多数国家支持的“两国方案”,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不满,激起了巴勒斯坦人民更大的愤慨。
事实说明,只要霸权阴霾不散,只要霸道逻辑不变,只要某些国家始终将自身地缘利益凌驾于解决巴以冲突之上,中东地区就不可能迎来真正的和平。
(二)
“颐指气使不是傲慢,是自信,是美国的基本权利”。霸道,似乎深深印刻在美西方国家的文化基因中。
历史学家罗素在经典著作《怀疑论》里有过如下论述:西方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崇尚斗争,即武力,以“力”来征服自然、征服他人,从而打造为其服务的秩序。所谓“以力服人”,通俗来讲就是一种霸道的价值观,“占有、主张自我、支配”为其基本特征,表现在与外界关系的互动上则是“对抗、排他、二元对立”。
这样的价值观,构成了西方看世界的逻辑起点和对外交往的基本信条。当轰轰烈烈、机器轰鸣的工业化时代启幕,资本自有的霸道逻辑更是渗透到经济、社会思潮等方方面面。
这背景下,“社会达尔文主义”横空出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等理论充斥国际,使强者欺凌弱者有了理论依据,也塑造了霍布斯口中的“每个人对每个人的的自然状态,即丛林法则。” 及至后来的所谓“文明冲突论”“赢者通吃论”“唯我独尊论”等国际关系理论,不过都是以霸道为内核的变体。
伴随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列强先后走上了殖民扩张之路,靠坚船利炮大肆为海外扩张开道。而当美国崛起为世界第国,全球也经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重创,过去那套殖民的路子已行不通,以“文明”包装“野蛮”,便成了美国塑造并维持全球霸权的重要手段——
比如,打着民主、自由、人权的幌子,发动颜色革命,挑唆地区争端,甚至直接发动。
比如,固守冷战思维,大搞集团,挑动对立对抗。
比如,泛化国家安全,滥用出口管制,强推单边制裁。
比如,对国际法和国际规则合则用,不合则弃,打着“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旗号,谋着维护自身“家法帮规”的私利。
……
(三)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美西方的霸道,让“动荡与杀戮”“血腥与罪恶”几乎写满人类近代史的每一页。但从人类历史大势来看,霸道者或可气势汹汹于一时,终将因霸蛮而“攻守之势异也”。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有“王道”与“霸道”之辩。如果说“霸道”的核心是“强权”,那么“王道”的核心是“仁政”,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将仁爱与结合在一起,提出了处理关系时所遵循的和合价值观——体现的是人与外在客体之间的和谐相融,推崇的是“兼容”而非“对立”的世界观,主张的是用说理而非动武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在几千年的文明演进中,“王道”慢慢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并在岁月长河中塑造了独特的“东方思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理心态,“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理想,讲信修睦、善待他人的仁爱理念,强不凌弱、富不侮贫的正义情怀,等等。
有怎样的格局,就能看到一个怎样的世界——
历史上,中国人开通古丝绸之路,靠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
新中国成立后,从加入国际大家庭那一刻起,我们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组织、坚持和平共处的原则,始终站在历史正义的一边。
时至今日,我们追求“强起来”,但走的从来都是和平发展之路,从不搞美西方国家崛起“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零和博弈,而是欢迎大家都来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
这些年,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相继提出并推动实践了一系列重大倡议和主张,从发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到牵头成立亚投行,从拓展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的合作路径,到完善中国—东盟、中阿合作论坛等多边平台……合作共赢的“中国方略”,坚实有力的“中国行动”,让中国在国际上得到越来越多尊重与认可,让世界看到了一种迥异于西方传统思路的国际公共产品。
(四)
“中国方案”,蕴含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诠释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
这与“王道”思想所体现的和合价值观一脉相承,但具体内涵随着时代演进有了新的飞跃与丰富,并在融入全球治理的过程中焕发出新的时代生命力。
对此,有学学者总结了大致如下方面——
方面,讲平等尊重、合作共赢,强调成员国无论大小一律平等,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推进合作,打破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外交方面,讲国际道义、公平正义,奉行不结盟、不针对其他国家和组织的开放原则,超越了西方传统的零和博弈、以邻为壑等陈旧观念;
安全方面,讲厘清历史经纬,照顾各方关切,从根本上化解地缘矛盾冲突,摒弃了以对抗谋求绝对安全的冷战思维;
经济方面,讲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文化方面,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优越;
生态方面,讲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
独具中国特色的价值理念,为不同文明相处提供新范式,为全球治理提供新思路,为国际交往提供新观念,为应对共同挑战提供新方案,是对传统国际关系权力观、利益观、发展观、治理观、秩序观的创新和超越。
时事评论家扎卡利亚在《后美国时代》一书中评析:“我们有史以来第一次见证这样真正的全球增长。在这样的国际秩序里,世界各国不再是被控制者抑或旁观者,他们将是参与者,按照自己的意志运转。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秩序。”
(五)
没有世界伦理,就没有全球。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正处于深度调整之中。一方面,高铁取代了驼队、巨轮取代了古船,经济发展的核心硬件都实现了硬核升级;一方面,“黑天鹅”频频振翅、“灰犀牛”横冲直撞,不稳定因素构成了大动荡。
面对“人类向何处去”的十字路口,选择“王道”还是“霸道”,世界正在用脚投票。
而历史告诉我们,打铁还需自身硬。在丛林法则仍旧把持国际秩序的当下,保持定力、专心发展、壮大自己,才能为世界注入最大的正能量,努力推动“和合共生、世界大同”。
图源:新华网
撰文:范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