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墩遗址崧泽文化M88俯视照。 国家文物局供图
城河遗址M118出土部分陶器组合。
东花丘遗址陶器。
龟山遗址陶器。
本报讯(记者 牛伟坤)昨天,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了杭州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遗址、江苏常州寺墩遗址、湖北沙洋城河遗址、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的最新考古进展。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近年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持续开展良渚古城遗址核心区聚落考古和外围水利系统研究,取得了新突破:系列新发现初步廓清良渚遗址群经历了利用山前地貌建设散点式聚落,到规划建造水利系统、莫角山和反山,再到构筑带有城墙、外郭的良渚古城等三个发展阶段,反映了良渚人群聚落管理和城市营建理念、信仰体系不断成熟的演进过程,显示出良渚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寺墩遗址是一处崧泽—良渚文化时期的中心聚落遗址,由内外两重水系和多个墩、台构成。系列发现呈现了寺墩遗址自崧泽文化向良渚文化时期在文化形态、聚落布局等方面的变迁,生动反映了太湖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为讨论长江下游区域文明发展模式提供了新视角。
城河遗址反映了屈家岭文化人群通过建造一系列水利设施,调控古城用水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展现出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先民对自然的认知和改造。该处遗址发现的王家塝墓地具有多种形制的墓葬,反映了屈家岭文化社群结构的复杂性和社会分化现象,与良渚、寺墩展现的史前文明形态交相辉映。
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通过对浙江井头山遗址,福建平潭岛西营、壳丘头、东花丘和龟山遗址,海南湾仔头和内角等遗址展开系统考古学研究,完善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揭示了史前人群深耕大陆、开发利用海洋的文化特征、生计模式、社会结构的演化历程,为探索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提供了重要线索,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的重要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