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从小被教育要追求卓越,而不仅仅是书面的成绩。
贫穷和偏见是印度的两座大山。要想离开学校后适应真实社会,孩子们还要学会处理性别歧视。
学校给将进入青春期的女孩们开设生理课,教她们正确使用、丢弃卫生巾。
乔治的儿子阿吉特,学校的运营总监,带男孩们了解女性在印度面临的困境:
“如果你们是女性,你认为自己的生活会有何不同?”
阿吉特这一问,让男孩们换位思考,更切身感受到性别不公对女性群体的伤害:
七年级后辍学,学习如何做别人的妻子;
不能为自己发声,说出内心的感受;
男性赚钱后,认为有权力说任何话、打女人、不做家务...
七年级后辍学,学习如何做别人的妻子;
不能为自己发声,说出内心的感受;
男性赚钱后,认为有权力说任何话、打女人、不做家务...
放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用这个方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提醒他们关注其他群体的感受。
跳脱特色课程之外,教育固然是改变贫困最快的方式,但正如乔治多次强调:如果孩子们毕业后只惦记着大房子、豪车,香提巴旺的教育是失败的。
他对香提巴旺学生的期待包括3方面:
首先是成绩优秀,这意味着他们必须用功学习。一次不通过年级答案,便予以留级;两次不通过,学生必须离开香提巴旺。
其次,具有领导力。通过训练比自己年龄小的孩子,或是参与学校工作,为将来帮助他人做准备。
最后是性格和人际交往能力。前者指的是诚实、友善、谦虚,后者则包括有礼貌地问候他人,同学间的沟通合作。
首先是成绩优秀,这意味着他们必须用功学习。一次不通过年级答案,便予以留级;两次不通过,学生必须离开香提巴旺。
其次,具有领导力。通过训练比自己年龄小的孩子,或是参与学校工作,为将来帮助他人做准备。
最后是性格和人际交往能力。前者指的是诚实、友善、谦虚,后者则包括有礼貌地问候他人,同学间的沟通合作。
这3方面正好和近年流行的“全人教育”相吻合。只有在知识、能力、品格3方面齐头并进,孩子才能成长为“完整的人”,同时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
理想很丰满,但香提巴旺的孩子们终究要面临骨感的现实。
欢迎来到真实世界
每年寒暑假,孩子们都会从寄宿学校回到家中。他们感受到最直接的落差便是:一个世界中理所当然的事,在另一个世界却是不可接受的。
一边是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的课外活动以及欢乐的社交氛围:
另一边则是截然不同的世界。
一家人在不到十平米的破旧房子解决吃喝拉撒;
社交在香提巴旺是家常便饭的事,但回家后异性同学在街上并行会被指指点点,视为“败坏家族名声”;
女孩在家伸腿坐都是不允许的。
一家人在不到十平米的破旧房子解决吃喝拉撒;
社交在香提巴旺是家常便饭的事,但回家后异性同学在街上并行会被指指点点,视为“败坏家族名声”;
女孩在家伸腿坐都是不允许的。
更奇葩的是,其中一位女生,希尔帕,一直被外婆劝说长大后嫁给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她的舅舅。希尔帕没有果断拒绝。
即便是接受了香提巴旺的“前卫”教育,面对2种割裂的文化、长达14年甚至17年的教育,学生们就像在迷雾中前行,不确定未来自己能否推动改变。
在那之前,他们首先要面对的是家人的困境。
由于每家只能送一个孩子到香提巴旺,对于被留下的孩子,他们更直接感受到什么是“一家人两种命”。
希尔帕的妹妹比她小4岁,在村里的学校上学。从2年级开始,妹妹就要学做所有家务活,每天做饭。而希尔帕在香提巴旺,一年难得回家两趟,爸妈都会做很多好吃的,区别对待。
妹妹的怨气不仅体现在疏远希尔帕。由于从小深知缺钱的痛苦,当她长大后被介绍了家境不错的男人,妹妹和对方私奔了。
几个月后,当恋情失败的妹妹乞求回到家中,父亲以“家族蒙羞”为由直接拒绝。希尔帕同样为妹妹的不懂事失望不已,没有帮她求情。
社会耻笑、家人拒绝之下,不久便传来了妹妹身亡的消息。
失去亲人的痛苦让希尔帕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去帮助更多像妹妹一样的孩子。
但香提巴旺的其他孩子又该如何坚定走下去呢?
14年免费教育的代价
背负着学业成绩和回馈社会两份压力,他们比普通的孩子承受着更多。
一方面,乔治要求所有孩子必须成绩优异,才能在高考和印度其他12万孩子竞争。
但过来人都知道,十多年的应试学习中,分心和迷茫是常有之事。
听说答案前一两周,男孩们还在晚自习疯玩,阿吉特没忍住教训了他们一顿:“这所学校是为了你们而建,但不是为了给你们挥霍。”
在香提巴旺,为了明确实现帮助他人的目标,每个孩子都会在高中确定发展方向,比如法律、工程、计算机。比如其中一位男生,他的目标是考上印度最好的工程系。
阿吉特教育他的一番话值得每位家长思索:
“你知道印度理工学院是全国最难考的学校吧?如果你们现在不能集中精神,以后也不会养成习惯。而如果你错失了你人生中最重要的这次答案,你以后再也没有未来。”
可能这种话听起来有失偏颇,说好的全面发展,怎么就一考定终生了?
对于富裕家庭的孩子,他们从小有试错、体验的机会,就算失败了也没关系。而香提巴旺的孩子,父母往往背负着高额债务,没有医疗和安全保障。
除了高考逆袭,他们没有退路。
或许我们的孩子不需要面对这么严峻的生存环境,但“罗马非一日建成”。孩子面对挑战时,难免会有退缩、懈怠的时候,我们能做的便是引导他们找到最根源的目标,拥有源源不断的自驱力。
另一方面,每个选择都需要付出代价,现实迫使香提巴旺的孩子们选择“好走的路”。
热爱音乐的普利撒,她从小梦想成为歌手,但乔治多次劝她,选择一份稳定的职业,才更有可能改善家人生活条件、回馈社会。因此她在大学学习了历史、经济与学,以便将来考上公务员。
而一心成为人权律师、为村民争取权益的卡西卡,数次劝说家人搬离环境恶劣的采石场失败。
毕业后,卡西卡去了企业工作。她没有放弃梦想,但在追求梦想之前她需要攒够资本。
异地上大学、工作,加上在香提巴旺的寄宿生活,她已经十多年无法好好陪伴家人。
正如乔治所说,香提巴旺的使命是打破恶性循环,打破困住他们父母的命运。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只为实现马斯洛需求最底层的生存,让家人有栖身之处。
影片最后,将近50名毕业生从香提巴旺顺利毕业。尽管上大学、找到工作,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人生会一帆风顺,路漫漫其修远兮。
但香提巴旺给我们最大的启示,不在于师生为了跨越偏见与贫穷做出的努力和牺牲,而是鼓励学以致用,实实在在地照顾家人、改变生活,还有最常被忽略的平等、慷慨、真理、同情,以及敬畏生命。
乔治博士毕业于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他的母亲早年在NASA任职。作为印度裔美国人,他前半生已达到许多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但他选择回到印度,拉一把最贫穷的人,还带动儿子投身公益,一做便是23年。
再回看最近网络上沸沸扬扬的话题,前有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后有街道办指定招聘名校毕业生。
在精致利己主义盛行的年代,人人追逐更多的钱权、更响的名声,逐渐“空心化”,却忽略了共情力才是人之所以为人、能让社会温暖的能力。
当我们和孩子感觉不幸福、互相抱怨时,不妨像阿吉特一样,大家坐下来一起思考:如果我是对方,我的生活会有哪些变化?
正如阿吉特对香提巴旺孩子的提问:
“现实就在眼前。你是想将来成为现实的一部分,还是要做出一些改变?”
香提巴旺还在继续
看完整部片子,出于好奇,我搜索了一下香提巴旺和乔治的近况。这所学校是真实存在,并仍在运营中的。
(项目官网:shantibhavanchildren.org)
前面提到的香提巴旺毕业生希尔帕,在2017年出版了回忆录《追象者的女儿》,介绍现代印度社会底层的状况。
除了香提巴旺,乔治父子还参与建设了印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希望借助高质量的新闻打击系统性;Baldev医疗与社区中心,为周围17个村庄和16000多人口提供医疗、住房和社区发展服务。
新冠疫情以来,印度确诊270万例。医疗中心在半个月前的8月27日,开展了第三轮社区救助,为400个家庭提供了食物、油、肥皂和其他必要的物资。
前两天,封闭在校内的师生们共同庆祝了当地的丰收节(Onam)。花环装饰的校园,身着传统服饰的表演,九种素食咖喱的丰收节大餐(Onam sadya)...
香提巴旺的故事还在继续。
一方面,受学校庇护了十多年,毕业生仍需面对充满着不确定性的未来;另一方面,学校要如何平衡两种天差地别的价值观,帮助学生融入真实世界,同时可持续地运营下去。
看到最后,我依然不确定,这群社会最底层的孩子真的能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吗?
但片子并不负责解答,而是展示了一种可能性:
他们可能是自己家族中,有史以来,第一个可以自由选择未来道路和生活方式的人。
而给他们自由的,是教育。
即便眼前一片漆黑,也别忘了,改变的力量就在每个人手中。
资源领取|「预约」,并返回少年商学院公号对话框,回复「领资源」入群,我们会把《天命之女》的观看方式发送给您。
2024年1月5日早上8点,少年商学院创始人张华老师将进行新年专场直播分享:「如何带孩子制定年度学习计划?」,识别下方二维码,开启直播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