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2023年的主持人大赛,即将迎来收官之战总决赛,前面三个赛段已经淘汰掉了54位选手,仅6位参与冠军争夺。回顾本届大赛,很多网友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比2019年的那一届差多了。选手选择传统文化题材与个人才艺相结合的答题方式,成了拿高分的套路,第三赛段18位选手有10位选题与传统文化有关,观众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审美疲劳。
两届主持人大赛只相隔了4年,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应该与节目组的赛制变化,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具体来讲,本届主持人大赛有八个方面做了很大的调整,也是被网友吐槽一届不如一届最多的地方。
一、赛道整合升级
打破专业类别限制,不再细分文艺和新闻赛道,所有参赛选手同赛道,全方位考核选手的综合素质,选拔适应全媒体融合时代的复合型主持人才。考题大部分都是文艺类,对于新闻类的选手明显吃亏。上一届是文艺和新闻双赛道,每个赛道都有自己的考题。
二、选拔机制微调
经过前期网上报名、初选、复试、面试等环节的层层选拔,60位选手最终进入电视录制阶段。本届大赛设置四个赛段,其中第一赛段有5场分赛,第二赛段3场,第三赛段2场,总决赛1场每。选手抽签决定出场顺序和场次。虽然上一届也是60名选手,分4个阶段比赛,但赛程没这么快,尤其第三赛段,直接18进6。
三、主持人不出彩
本届主持人大赛的主持人由尼格买提担任,上一届的主持人撒贝宁坐到台下,成了点评嘉宾之一。作为主持人尼格买提在本届大赛的主要作用,cue流程、叫名字、念广告,除此之外没有看到有什么正儿八经的串场。偶尔跟选手有交流几句,也显得漫不经心,像在开玩笑。
四、点评嘉宾有遗憾
本届主持人大赛由央视主持人康辉、撒贝宁担任点评嘉宾,负责对选手们的综合能力、现场发挥水平进行实时专业的点评。康辉的点评中规中矩,措词用语偏口语化,没有多少文采,属于“老好人”式的形式主义。当然,康辉比上一届大赛有进步,很多观点比较专业,解题有逻辑,但没有一针见血的试题解剖。
董卿的缺席,在意料之中,已经三年多没有在电视上公开出镜,《朗读者》第三季烂尾至今。撒贝宁当主持人贡献过很多金句,但当点评嘉宾,还是差点意思。撒贝宁的点评都在教选手怎么做,属于马后炮,选手表现的机会只有一次,不可能重来。而且,比赛有严格的时间限制,给选手提供的思路,肯定要超时。
五、节奏加快,都在赶场
开场没有具体介绍专业评委和点评嘉宾,一句话带过,一旦有非央视系的新面孔出现,观众都不认识。刚开始尼格买提即兴发挥的题目都不念完整,主持人与选手互动少,不过后面有改善。给点评嘉宾的时间太少,三言两语就打发了。结尾主持人还没有总结陈词,就上幕后工作人员信息。
六、制作班底变化
上一届由央视综合频道负责制作,挑到了很多好的新闻节目主持人。本届由文艺节目中心负责制作,从考题就能看出来,重点选拔综艺主持。评委里的于蕾、张国飞、过彤都是文艺中心的,连即兴考题都普遍是文艺晚会的串联,对本身是新闻节目主持人的选手不友好。
七、主题调整
上一届是:“奋斗有我,为梦发声。”这一届是:“奋斗有我,新声绽放。”虽然只是把“为梦发声”改成了“新声绽放”,但是其中的变化还是不小。前者是为有主持人梦想的所有人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后者的重点是选拔年轻的新声力量,打分也是年轻选手有优势。
八、广告增多
本届主持人大赛的广告植入,简直丧心病狂。90分钟的节目,广告实在是太多,连选手上台前还要表演喝广告品,那么紧张的情况下,还真有人能喝得下饮料吗?广告占用了时间,势必会压缩场上比赛的时间,结尾选手上场都没有一个完整的画面,观感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