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国际 >内容

古人是如何面对“人到中年,一事无成”的

2023-12-28 08:26:52来源:
导读 富春山居图(局部)01梦寐以求的工作,也可一弃1269 年,也就是南宋度宗咸淳五年,黄公望出生在江苏常熟一户陆姓的普通家庭。当他出生的时...

古人是如何面对“人到中年,一事无成”的

富春山居图(局部)

01

梦寐以求的工作,也可一弃

1269 年,也就是南宋度宗咸淳五年,黄公望出生在江苏常熟一户陆姓的普通家庭。当他出生的时候,南宋政权已经十分腐朽,北方的蒙古人在击灭了金国、西辽、西夏后,开启了对南宋的。此时的江南,社会动荡,战火纷飞,他的父母给他取名“陆坚”,希望他能在乱世中坚强地活下去。这个名字也犹如偈语,暗示了他今后一生命运的曲折和传奇。

幸福的童年总是那么短。陆坚七八岁的时候,父母因为兵荒马乱早逝了,年幼的他不得不被亲戚送给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做继子。

这位老人叫黄乐,家境富裕却无子。老人老来得子,对人们高兴地说 :“黄公望子久矣。”于是,他就给陆坚改了姓名为黄公望,字子久。

黄公望像,出自《剩山图》卷

黄公望像,出自《剩山图》卷

黄公望是个聪慧机敏的孩子,在继父家勤勉好学,熟读四书五经。在他十二岁时,元朝针对智力超常、出类拔萃的儿童举行了“神童科”答案,他参加后成绩优异,获得“神童”荣誉。不幸的是,这一年他的继父黄乐去世了,剩下他孤零零一个人。少年的他不得不靠变卖家当为生,生活重新又艰辛起来。

黄公望从小就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满腹才华的他按照“神童”的发展轨迹,本该像我们今天的学霸一样考个清华北大一样的重点大学,但时代就是那么无奈,他的人生梦想被国家的一项新政策彻底改变了。

元朝初期废除了流行已久的科举答案制度,所有文人通过科举出仕为官的路被堵死了。这个打击对于黄公望这样的读书人来说是毁灭性的。就好像你寒窗十年,最后高三准备考大学时,国家突然宣布取消高考了。悲愤伤心之余,优秀青年黄公望只能无奈在家待业。

1292 年,二十四岁的黄公望等来了一个工作机会,他被“浙西廉访使”徐琰招聘为书吏,职务相当于今天的秘书。学而优则仕,但元代批汉族儒生是没有机会晋身仕途的。所以黄公望这份文吏小职已经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工作了。

二十多岁,正是人生充满的岁月。就像今天许多人“炒老板鱿鱼一样”,上班没多久的黄公望主动辞职了。明嘉靖《浙江通志》中记载:“元至元中,浙西廉访使徐琰辟为书吏,未几弃去。”

历史上没有记载他辞去工作的原因,文献中的这个“弃”字,说明黄公望是自己主动丢弃了这份不错的差事。

02

人生暮年,庸庸碌碌

黄公望具体失业了多久,不得而知。直到1311年,四十三岁的他才又找到了新工作,被“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张闾聘为书吏。可惜小吏做了没几天,霉运又来了。1315 年,在黄公望四十七岁的时候,上司张闾因钱粮逼死九条人命而入狱,他因为经手过好多文书、账目,也被牵连进了监狱。

而恰恰就在这一年,元朝破天荒地举行了第一次科举答案,他的好友杨载就是通过这次答案中了进士。黄公望因为身陷囹圄失去了难得的机会,这对他来说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杨载在元代文坛颇负盛名,曾作有一诗《次韵黄子久狱中见赠》宽慰黄公望 :

世故无涯方扰扰,人生如梦竟昏昏。

何时再会吴江上,共泛扁舟醉瓦盆。

等到出狱时,黄公望已经五十岁了。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在松江、杭州一带以占卜算卦为生。在古代,五十岁已是人生暮年,这时候的黄公望仍然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人生似乎已经可以看到终点了。

但这时候黄公望醒悟了。他要听从内心的呼唤,用自己喜欢的活法度过余生。功名利禄都是浮云,随风去吧。“性本爱丘山”,从此归去来兮。在随后的好多年里,他一直隐居在杭州、常熟、无锡、松江一带。功名告退,山水方滋。他隐入江湖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拿起画笔。

黄公望作画大约始于1299 年,那年他三十一岁。但因为早年奔走仕途,绘画仅为业余爱好。历经坎坷后,他发现,咫尺画卷却能让心安静下来,在山水画中,他找到了丢失的自己。

刚开始,黄公望画得不是太好,可他善于学习。他五十岁左右拜元初“画坛盟主”赵孟頫为师。赵孟頫出身宋朝宗室,系宋太祖第十一世孙,他于元初出仕,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世称“赵承旨”, 他是引领元初画坛的旗帜性人物。

《赵魏公小像》

《赵魏公小像》

黄公望出身卑微平凡,却靠才华和勤奋投到了赵孟頫的门下。元代著名文学家柳贯感慨地夸黄公望 :“作为赵孟頫入室的大,他勤奋学习、苦练绘画,以致手指看上去血迹斑斑。”从这段题跋中我们可以知晓,作为赵孟頫的学生,黄公望学习是非常刻苦的。

1347 年,七十九岁的黄公望在赵孟頫所书的《五体千字文》卷后题诗 :“当年亲见公挥洒,松雪斋中小学生。”松雪斋是赵孟頫的斋号,这里,把年纪的黄公望在他面前,竟然谦卑地自称“小学生”。

03

七十九岁那年,他开始画《富春山居图》

1329 年,黄公望六十一岁的时候,做了后半生的另一次重大抉择,就是和“元四家”之一的倪瓒一起拜全真派道士金月岩为师,正式加入全真教。从此,他改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等。

以全真教为代表的道教,在元代非常兴盛。全真教以个人隐居潜修为主,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以“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道家修行无疑为出狱后心情郁闷的黄公望提供了最好的心理慰藉。

当代金庸武侠里曾描写的王重阳、丘处机、张三丰等角色,都是历史上真实的全真教人物。黄公望和他们一样,在全真教中举足轻重,影响巨大。他曾在苏州开设三教堂,积极著书立说、授徒传道。现在流传下来的道教经典著作《道藏》就收录有黄公望解说的《纸舟先生全真直指》等三篇丹诀,可见他在道教中的修为和地位。

他还有一篇艺术著述《写山水诀》,也是这一时期创作的。文中三十多段文字都是他绘画的经验总结,非常像是为学生们准备的课堂教案。从这个角度说,黄公望还是历史上比较早的专业美术老师了。

黄公望入教之后,基本上过着云游四方的生活。这为他创作山水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同时道教的信仰也让他开始思考山水里所蕴含的“道”理。从此,他的画带上了仙风道骨,带上了他对人生、自然、宇宙的哲学理解。

黄公望的云游生涯,应该也是他真正开始专注于绘画的岁月。在看透了世间冷暖和沧桑后,他在绘画中宣泄隐逸的情感,寄放漂泊的心灵,艺术最终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1338 年,黄公望七十岁,从这年开始,他迎来了艺术创作的高峰。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他的真迹基本都是他七十岁后画的,如《富春大岭图》《天池石壁图》《山村暮霭图》《秋林烟霭图》等。

《富春大岭图》黄公望

《富春大岭图》黄公望

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岁本是古代人们寿命的“天花板”,但黄公望不仅突破了生命的极限,还创造了艺术的奇迹。他这些晚期画作技法醇熟,笔墨精妙,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1342 年,黄公望七十四岁,在为倪瓒《春林远岫图》题词的时候,他开始感叹自己老眼昏花,手不应心了。

岁月不饶人,他知道余生时间不多了,他要完成一生最艰巨的使命。1347 年,他在七十九岁的时候,决定开始画《富春山居图》了。

道友无用陪他一起从松江回到了富春江边。从此,富春江边多了一位白发苍苍的隐者。他每日早出晚归,远看山峦之形,近观草木之态,遇到美景,便立即拿出草纸,绘成草图。他一路走,一路看,渔舟唱晚、碧水鳞波、松涛清风,都成了他笔下的风景。他的路越走越远,眼界也越来越宽,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也越来越多。

1350 年,黄公望八十二岁时,他在《富春山居图》卷尾写下题跋,自述创作这幅画卷的背景和过程。他说 :“至正七年,我和师弟无用回到富春山里居住。闲暇时,我会在南楼画画,有兴致的时候随意涂染,慢慢积累画作。三四年间,我在富春山中四处云游,有时候没带画稿无法动笔,所以始终没有完成。今天,我特意把画稿带在行李中,准备早晚有空就画。无用师弟不用过虑,将来有强取豪夺这幅画的人,先让他们看看我这段题词,他们就知道这幅画来之不易呀。”

按这段话的记载,他写题跋的时候已经画《富春山居图》有三到四年了,但画作还没有完成。是因为无用怕别人抢着收藏这张画,所以才请黄公望题跋,明确是送给无用的。有专家考证,他是在这次题跋之后的 1354 年,才完成这幅巨作。中国艺术史上,似乎从来没有一个人用七年的时光去画一幅山水画,可以说,黄公望创造了历史。

1354 年,是黄公望生命的最后一年。三月,他为南宋画家李嵩的《骷髅幻戏图》作了一首元曲《醉中天》。

黄公望为《骷髅幻戏图》所作的元曲

黄公望为《骷髅幻戏图》所作的元曲

黄公望用对骷髅的注解再次告诉人们看破人生的幻境,追寻生命的意义。同年十月,他驾鹤西去,享年八十六岁。黄公望逝世后,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明代文人李日华曾讲过一个故事 :“有一天,黄公望和朋友们正在杭州虎跑泉游玩,大家都站立在一块石头上。忽然四周云雾弥漫,片刻就看不见他了。朋友们都说黄公望是飞升成仙去了。”

大痴就此远去,唯留一江春水。

04

富春山:古代旅游和隐居的胜地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是元代文人李桓夸赞富春的一句诗。欣赏《富春山居图》前,先了解下黄公望当年看到的富春山水,也是我们走进画卷的必备功课。

《富春山居图》中的山属于今天浙江省的龙门山脉,它自西南向东北绵延,横亘在建德、桐庐、浦江、富阳、诸暨等诸多地方。《富春山居图》中的水是富春江,它发源于安徽休宁,上游从浙江建德开始,下游到杭州萧山,全长约一百一十公里。

富春山水有多美呢?我们先看看古人的评价。早在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就描绘了当时富春的美景 :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 直指,千百成峰。

这篇文章寥寥百余字,可谓字字传神,成为中国山水文化最初和最美的记忆。这之后,历代文人墨客争相来富春游览,赏美景、吊古迹、发幽思,于是乎,富春几乎成了古代最火的旅游打卡地。

《富春山居图·剩山图》

《富春山居图·剩山图》

文人一般见多识广、眼光挑剔,但在富春,他们却痴恋迷醉,不吝赞美。唐代李白酷爱游山玩水,中国之大几乎没有他没去过的名山大川。富春江,他必须来,一来就显出了“诗仙”的豪迈。他连续写了十二首诗歌,对富春的赞美之言滔滔不绝。在《古风·其十二》一诗中,他写道 :

清风洒六合,邈然不可攀。

使我长叹息,冥栖岩石间。

富春的山水之美让李白不由得叹息,萌生出栖居山林,归隐富春山的念头。诗仙的赞叹,让富春在唐代变成了如雷贯耳的文化地标。

据统计,仅唐代描绘富春的诗人就有七十多位,王维、孟郊、韦庄、杜牧、陆龟蒙、皮日休等,举不胜举,好像凡是唐代有名气的诗人都来过。他们借景抒情,诗兴大发,俨然搞了一次以富春为主题、延续几百年的诗歌大赛。

宋代,文人们仍然前赴后继前来富春“打卡”。 曾写下“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柳永,天生也是写景的高手。他在《满江红·暮雨初收》中这样写道 :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

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此时的柳永,年届五十,却是刚刚中了进士,被皇帝安排在富春江边的桐庐做了个团练。秀丽幽静的富春山水也让他萌生了在此地归老林泉、隐于山水的想法。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令人仰望的高峰,当它们与富春山水相遇,便组合成了美美与共的经典之作,碰撞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美妙的语言与最美好的境界。

在富春源远流长的文化之中,隐士文化最为深厚。 这里除了黄公望,还有一位著名隐士——严子陵,《后汉书·严光传》记载了他的故事。严子陵也叫严光(前 39—41),又名遵,字子陵。东汉著名隐士,会稽余姚(今浙江慈溪、余姚一带)人。

严子陵是光武帝刘秀小时候的同学,他很有德行与才华。刘秀当了皇帝之后,想起小时候的友情和他的贤能,想征召他入朝。严子陵为了顾全老同学的面子,勉强入朝与皇帝叙旧。期间,他和刘秀谈得十分投机,晚上还在同一张床上睡觉。他在睡梦中把脚放在了刘秀的肚子上。第二天,专门负责“监天”的官员进宫来奏报,说是昨晚夜观天象,发现“客星”冒犯了“帝星”,非常凶险。

这个小故事可见严子陵和皇帝之间的关系,也可见官场权力斗争的险恶。有人竟然利用所谓的天象来诋毁严子陵,生怕他入朝做了大官。光武帝要严子陵当他的谏议大夫,绝对的权力核心职位。严子陵坚决不干,说还是喜欢回到富春江畔当一个渔父。之后他又辞过一次光武帝的征召,归隐终身。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隐士是非常耀眼的群体,许多正史专门记载“隐逸列传”。严子陵隐居富春山,他自 己万万没有想到,富春山水因为他的到来,从此变得更加灵动活泼起来。 两千多年来,富春,成了隐逸文化的重要源头,也成了历代文人雅士的精神朝圣地。

严子陵像,出自《历代古人像赞》

严子陵像,出自《历代古人像赞》

北宋文人范仲淹被皇帝贬到了富春江边的睦州,也就是今天的桐庐。他虽待在这儿的时间只有半年,却干了一件大事。他一上任,立即组织人员全力修缮当时已经破败不堪的严光祠,免除严子陵后裔的徭役,让他们专门负责祠堂祭祀的事情,并为祠堂建立了保护修缮的制度。这之后,他还写下了著名的《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文章赞颂严子陵“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并在结尾写下了一句影响千古的名言 :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为了纪念严子陵,富春江岸边,后人们为他设置了多处钓台。最有名气的严子陵钓台就坐落在今天浙江桐庐的富春江边,现在许多来富春江旅游的人们,仍然必登严子陵钓台。

1347年,富春江边出现了一位老者的身影,他身背布袋,里面放着一支笔,数张纸,几个饭团,渴了掬一捧富春江水,累了就在江边石头上小坐一下。这位老者就是黄公望。

黄公望曾为朋友方方壶(方从义)作了一首题画诗 :一江春水浮官绿,千里归舟载客星。诗中,“客星”一词即指严子陵。黄公望借诗表达了自己要像严子陵一样,乘一叶归舟,隐于一江春水中。

博学多才的黄公望一定熟知严子陵的故事。严子陵不事王侯、淡泊名利的隐士精神帮助他从中年困顿的官场中解脱出来。《富春山居图》中,渔樵等众多点景人物的背后都隐藏着严子陵的身影。

与富春山水相遇的那一刻,一个全新的黄公望诞生了。在“风烟俱净”的富春山水里,他开始悟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也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本文节选自

本文节选自

古人是如何面对“人到中年,一事无成”的

《富春山居图》

副标题:画中之兰亭

作者:赵洪波

出版社:河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2023-12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