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律师因为毛星火攻击莫言和父亲闹崩,还是很感慨,读书群里就此讨论很久。
我和我爸不可能因为这个吵架。如果他支持毛星火,我只要说一句“他一个小学毕业生,连莫言的书可能都看不懂”,我爸就会表示同意——因为在他观念里,多读书、读更好的大学终究是最好的。
其实高中之后就没和我爸争论过什么了。他虽然也读过高中,甚至教过高中,但是他那时的高中学到的东西有限。
我上了高中,我爸很认真地说:“以后的事只有全部靠自己,因为我的能力就只到这里了。”他说到做到,从高考志愿开始,所有的“人生大事”,他都没提过意见。
他对孩子们的期望,就是两个字,“独立”。标准也很低,能养活自己就行。所以我们也都达成了他的要求。
上一代人,“三观”可能会停留在某个可笑的阶段。我爸是拥护改革开放,反对文革;信科学,迷信西医,不信中医,所以我们全家都没吃过中药。
这样也不是没有问题。比如他和我妈都打了新观疫苗,我就没打。但是,我也没有劝说他们不打疫苗。
但是在三观大致稳定的前提下,仍然可能有一些问题,因为他毕竟看新闻联播,也担心外国对中国不利。
2019年我去日本访学,出发前去看望了父母。我妈明显比我爸更粉红,“为什么要去日本啊?”我爸什么都没说。
这不可能抬杠。因为我只要说一句“学习机会难得”,他们就会为我自豪。
每次回老家,都能发现新闻联播对他的影响,但是只要和我谈话一会儿,就会被我说服——他老了,肯定信任读了研究生的儿子。
这不是说他已经没有追求。我早就发现他的“理想”,就是退休后不找子女要一分钱。这也是一种“独立”,在这方面他特别顽固,也感染了我妈。
我到纽约访学,事先没有告诉他。是弟弟妹妹和他打电话的时候,他才知道。我想他一定是支持的,因为这符合他的一个核心观点,“多读书总是好的”。
前段时间和他打电话,他问我是否适应,然后含混说了一句“等你回来再说吧”。这多少有点奇怪,似乎有某种秘密。过两天妹妹告诉我,老家的厨房和院子刚刚拆了。
不是政府,是我爸找人拆的。他要改造厨房和院子,要像邻居们一样装修卫生间。这样,我们回到老家就可以更舒服一些。
我感到高兴,因为他已经75岁了,仍然想实现“更好的生活”,大兴土木,不过仍然贯彻着他的“独立”原则,偷偷行动,不向我们要钱。
人应该追求独立、自由,就这一点来说我们都是一致的。虽然多少有点自私的感觉,但是我确实觉得,老年人或者为人父母者,独立仍然是值得追求的价值。
这样才会有真正的平等。“断亲”是年轻一代激烈的表达,如果能做到平等和相互尊重,又何至于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