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课现场 记者 吕之遥 摄
上课前,他询问了学员们的职业,有做室内装修的、有当公务员的、有的是会计、有从事集装物流的,各行各业,共性是每个人都跟唢呐八杆子打不着边。薛天龙对此的解读是:“说明唢呐等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欢迎了。”
唢呐班是省文化馆今年新增的夜校课程。据省文化馆艺术培训部教务怀老师介绍,从去年秋季班到今年春季班,省文化馆根据时下受欢迎的潮流趋势,不断丰富夜校课程的类型。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今年增设了越剧、古琴、唢呐、冷瓷花艺、绒花制作等传统文化培训,也新开了短视频剪辑、咖啡、手语、无人机航拍摄影等流行门类。
唢呐课现场 记者 吕之遥 摄
“我们根据群众需求,供需精准对接。”怀老师说,一年前,省文化馆在小红书上开设“文化馆小前台”账号,建立微信和小红书粉丝群,为的就是及时听到大家的最新诉求。如今,已建有10个微信粉丝群和8个小红书粉丝群,每个群都有四五百名粉丝。“比如,今年新开的越剧课,就是在青年戏曲演员陈丽君火了后,很多人在群里留言说想学才开设的。”
夜校之火,不止在文化馆。在杭州市妇女活动中心,工作人员张韵韵说:“2023年秋季夜校开了34个班,今年春季学期增加到52个。课程覆盖面随之拓展,新增的古琴、琵琶、传统养生功、太极拳、旅游英语、手机视频剪辑,以及汉唐舞、爵士舞、模特造型与拍照技巧等,都是现在大家感兴趣的。”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开的夜校都是公益的,免费。那么,收费的夜校情况如何?
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学院院长竺照轩告诉记者,学院的夜校课堂从2023年10月第一期,16门课增加到今年的20多门,收费1500元至1800元不等,目前几乎都已满员。
课程内容上,主打的就是“听劝”。他们会根据学员反馈有针对性进行调整,竺照轩举例:“比如去年开设的皮革课,有学员建议压缩理论、增加实践,今年老师就修改了教学方案;又比如,有人想学玻璃制作,我们就会根据需要去找授课老师。”
更贴心的是,为了方便更多人,上课地点除了在校园内,国美还把课堂拓展到了天目里等商业中心。
轻雕塑课现场 记者 吕之遥 摄
3月12日晚,国美夜校《轻雕塑·综合材料创作》开课。由国美继续教育学院在任教师闫睿和国美视觉传达硕士毕业生李珊珊一同授课,“这是今年新增的课程,开始担心雕塑对普通人来说有难度,没想到也满员了。还有专门从上海赶来的学员!”
夜校的商机,让部分教培机构开始寻求转型,中公教育旗下品牌近期推出夜校课堂;而在北京、广州等城市,“夜校主理人”开始冒头,他们在社媒上发帖建群,对接机构和老师,集齐三五个学员一周内即可开课。
夜校轮回
“夜校热”仿佛是一个轮回。这股当下流行起来的潮流,实际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1917年,毛泽东以湖南第一师范学友会教育研究部的名义,创办了第一所革命工人夜学。
新中国成立后,扫盲运动在全国展开,夜校成为其中最有力的支持。到19年,通过夜校等学习方式,全国的文盲率从超过80%下降到33.6%。
今年90岁的杨奶奶,年轻时是浙丝一厂的车间工人。她还记得那时候工厂开办夜校,大家自带凳子和纸笔相约一起去听课的热闹场景。
“虽然每天车间工作劳动强度很大,但大家都干劲十足。来给我们上课的,是文化单位高中毕业的老师,教认字、也讲历史。”杨奶奶说,自己是小学毕业,上夜校更多是为了提高文化水平。时至今日,她依然很感念当时的夜校,开了眼界、涨了知识,受用一辈子。后来,杨奶奶一步步从车间女工,成为办公室管理人员,还当过老家丝厂的厂长。
改革开放后,许多高校顺应当时的需求,开办起夜大,教新知识新技能,也对刚招来的青年职工进行岗位培训。人们利用业余时间提高学识,为拿到更高的文凭或更多技能岗位证书而努力。
一身工作服、一个布挎包,是当年青年职工上课的标配。今年60多岁的俞大伯,当时在一家省属企业上班,他说:“大家在上夜校的路上碰到了,打招呼的常用语就是‘去哪里上啊?证书拿到没有?’”他记得,自己拿到职业技能证书后,每个月还能多领补贴。
现在的“夜校热”,追溯起来,大约是从2018年左右的上海开始。当时,上海市民艺术夜校把课程分成了两个板块——生活时尚和传统文化,开了桥牌、花艺、红酒品鉴等课,逐渐受到年轻人关注。
相比从前为识字、为学历,当下的夜校课更松弛。报名了雕塑课的95后小王说:“我送自己上课,就是图个开心。”
在中国人民大学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博士潘桐看来,从扫盲班到学历教育、再到现在兼顾兴趣爱好和职业技能等,每个年代夜校的流行,都是恰逢其时。
“比如当前的夜校热,一方面,互联网等新媒体传播手段和硬件设施的提升让学习更轻松、便捷;另一方面,年轻人普遍接受过良好教育,对涵养自身素养的接受程度也更高。”
不同于当年涌动着启蒙精神的夜校,现在的夜校氛围更加轻松,讲授更多的也是休闲实践的技能,是对生活的拓宽、对美好的追求、对幸福的感悟。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高校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60%左右,更多人能进入高校完成学业。所以,夜校的课距离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更近一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夜校的兴起,体现时代发展与个人发展的重合。
汲取能量
记者随机询问了几十位报名夜校的年轻人。
普惠,是夜校最大的吸引力。在他们看来,用“白菜价”就能上到“课”,非常具有性价比。还有人戏称,夜校就是“兴趣班界的蜜雪冰城”。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夜校课就是入门课,用较少的钱、甚至可以免费,来寻找、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门槛低,而且质量有保障,很划算。”竺照轩说。
的确,大多数由政府或者高校等组织的课程,授课老师都专业水平在线,且备课认真,上课水平也不差。课后,还会在课堂群里积极答疑解惑。以国美为例,授课老师都是在校教师,或者学院的硕士、博士以及优秀毕业生。
轻雕塑课现场 记者 吕之遥 摄
放松,是年轻人上夜校的另一个理由。上班很忙、单位太卷,到一个轻松的环境里与一群陌生人一起,学习一点“无用”的才艺,是很多人应对焦虑的一种方式。
“我们之所以觉得这种现象特别,是因为很多人把工作以外的生活淡忘了。”潘桐说,当前的“夜校热”也是一种社交方式。它让年轻人重返线下,或再次拾起曾经淡忘的爱好,或在培育新兴趣点中结识志同道合的伙伴。
对他们来说,夜校提供的是一种非功利性、能满足精神寄托的港湾。
34岁的杨龙龙,是一名保安。去年,他报名参加了中国美院的公益书法夜校课,“跟着老师学习书法历史,临摹跟帖,才发现身边还有那么多热爱书法的人。虽然现在课已经结束了,我每天还会拿出字帖练一练,也跟一些学员保持着交流。”
竺照轩说,中国美院还在计划推出夜校线下社群活动,组织有意愿的学员周末跟着老师一起去爬山、写生、看展览,这样既能让学员关系更亲密,也希望大家从人与人的交互中,汲取更多热爱生活的情感增量。
竺照轩认为,现在人们,需要在生活中寻求一份确定感和一条通往更广阔世界的路,这或许就是夜校在当下的意义。
把生活的窗口开得大一些,更多的阳光就照进来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