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空间实验室阶段规划的四次飞行任务全面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取得全面胜利,工程全面迈进空间站时代。据内地媒体报道,中国空间站命名为天宫,其基本构型包括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Ⅰ和梦天实验舱Ⅱ,每个舱段规模20吨级。
其中,天和核心舱用于空间站的统一管理和控制以及航天员生活,有3个对接口和2个停泊口。停泊口用于问天舱、梦天舱与天和舱组装形成空间站组合体;对接口用于神舟飞船、天舟飞船及其他飞行器访问空间站。同时,空间站规划了密封舱内的空间实验柜、舱外暴露实验平台以及共轨飞行的巡天光学舱,支持在轨实施空间天文、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等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
据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集成技术中心主任王珂介绍,每一个科学实验柜相当于一个综合性研究实验室,可以支持开展单学科或多学科交叉的空间科学实验。科学实验仪器设备可通过航天员操作实现在轨维修更换或升级换代。
“这就好像把专业的实验室搬到了天上,并让实验设备在严酷的太空环境下正常工作。为了研制这些实验柜,我们攻克了一系列难题。”王珂说。
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表示,作为中国航天史上迄今规模最大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平台,建成后的中国空间站将成为国家级太空实验室,也将全面开启中国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的新时代。
另外,根据飞行任务规划,中国空间站工程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建造和运营3个阶段实施。其中,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安排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天和一号试验核心舱、神舟飞船、天舟飞船等6次飞行任务;建造阶段安排了问天舱、梦天舱、神舟飞船、天舟飞船等6次飞行任务;空间站任务阶段的首次飞行─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预计于2020年上半年组织实施。
载人航天工程方面表示,2019年中国将拉开空间站任务的序幕,开展载人探月方案深化论证,持续推进载人航天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等方面的发展,确保在2022年前后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空间站。
当日,载人航天特色邮政文化项目《新时代载人航天》主题邮品正式揭幕,并向全球发行。中国第一位女航天员刘洋和中国集邮总公司领导揭开该邮品神秘面纱。据了解,《新时代载人航天》主题邮品以载人航天二十多年发展历程为主线,通过邮票方式展现载人航天历史和成就。
数字全息诊断技术
流体物理实验柜集成13种先进诊断技术,可实现多物理量同步检测,同时在国际上首次引入数字全息诊断技术
多种类样品凝固机理
无容器材料实验柜高温可达3000摄氏度,可实现金属、非金属等多种类样品凝固机理研究
新奇量子物态
高精度时频实验柜是国际上首次实现“氢钟+冷原子微波钟+光钟”组合的空间钟组,其日稳定度和不确定度达10的负18次方量级,该空间钟组高精度时频可达30亿年误差不超过1秒,可支持开展广义相对论与引力物理、新奇量子物态等前沿实验研究
宇宙加速膨胀机理
空间站巡天望远镜将以接近哈勃望远镜的分辨率和大其百倍的视场开展巡天观测,研究宇宙加速膨胀机理、暗物质和暗能量性质、宇宙和生命的起源与演化等重大科学问题
“空间站属于中国 也属于世界”
根据此次公开的技术细节,空间站规划了密封舱内的空间实验柜、舱外暴露实验平台以及共轨飞行的巡天光学舱,支持在轨实施空间天文、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等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
而中国去年正式向世界发出邀请:欢迎各国利用未来的中国空间站开展合作,中国空间站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应用发展中心主任张伟说,目前中方已收到近百项国际合作科学研究申请,其中约30项通过初步评审,涉及各个研究领域。
他说,中国空间站将围绕人类长期太空生存和提高地面生活质量开展研究,将支持开展微生物、植物、动物在分子、细胞、组织、个体、群体等不同层次空间生物学效应研究,为人类在太空长期生存提供解决方案;同时,开展空间干细胞增殖分化、蛋白质结晶等前沿的生物技术研究,为研发新型药物、医疗技术等提供新手段。
他介绍,空间站巡天望远镜将以接近哈勃望远镜的分辨率和大其百倍的视场开展巡天观测,研究宇宙加速膨胀机理、暗物质和暗能量性质、宇宙和生命的起源与演化等重大科学问题,深化人类对宇宙的认知。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