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国内 >内容

公开透明才能消除刻板恐惧

2019-06-17 09:24:52来源:大公网
导读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内陆核电重启的消息甚嚣尘上,近日内地官媒采访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负责人的报道,似乎对此作出了一锤定音的回应。公众由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内陆核电重启”的消息甚嚣尘上,近日内地官媒采访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负责人的报道,似乎对此作出了一锤定音的回应。公众由此才了解到,“十三五”期间将在内陆兴建核电站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不仅选址已经确定,且在湖南、湖北、江西等地早已展开先期作业。在这么多地方开建内陆核电站,影响之广可想而知,但恕我等孤陋寡闻,此前并未见到大规模的公开讨论。相反,这几年发生在各地的核电站项目争议事件此起彼伏,“一闹就停”和“迁址复出”的拉锯不断重演,每一次“散步”之后,官民关系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伤害,而公众对核项目的刻板恐惧亦会进一步得到强化。

就中国工业经济发展需要而言,加大核电能源的份额以达到调整能源结构的目的,乃大势所趋。但当下已绝非“集体利益可以超越一切”的时代,不可能盲目要求民众牺牲自我成全大局,也不能以一句轻描淡写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来试图消除公众的担心。在根深蒂固的“邻避心态”之下,不愿将核项目建在自己身边亦在情理之中,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民众绝对有权利表达自身的环境焦虑。

事实上,民意的郁闷更多的在于参与的不充分、信息的不对称。很多项目往往等到已经动工,当地民众才得悉消息。这难免让公众感觉,对面临影响自身生存质量的变局猝不及防,且貌似除了被动接受别无选择,民意自然会有强烈反弹。而不管项目投资多大、工艺多先进,如果牵涉到公共利益,仅以“通告”形式“单向传输”,又怎能在信息时代、权利时代赢得民众支持?

可见,公众激烈表达的背后,实际上是未被尊重的权利、未被满足的诉求,是没有被听见、被看见的情绪和声音。

由此可见,涉及核电站这种敏感项目,倘若指望暗度陈仓、悄悄上马,或是企图搞“一言堂”、先斩后奏,其结果都只能将事件引向更加极端的矛盾和冲突。期待相关部门能转变思维,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化解,在内陆核电站上马之前,积极搭建沟通平台,让权力与权利平等对话,才能化潜在危机于无形,一改敏感项目“一散步即下马”的宿命。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