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中午好!今天很高兴跟大家做一些交流,也分享一下同盾科技在过去5年多的一些实践。
我们在研究2018年银行财报时,两家银行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招商银行与平安银行。我们可以留意到,这两家银行2018年在规模上都实现了小幅增长,但营收却实现大幅度增长。当我们回看这两家银行在2018年,甚至前几年的发展动作时,会发现两个关键词:“金融科技”、“开放银行”。
开放银行的定义及特征
我的老东家平安银行,谢董事长在2016年底就提出了“SAT模式”,并开始构建银行的IT队伍,到目前为止,平安银行零售IT人员已经接近3000人。而招商银行,今年修改了公司章程,把金融科技投入占比提升到营收的3.5%,且写入了公司章程当中。
随着开放银行的兴起,人工智能、物联网、5G、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我们预测开放银行将会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往前发展。
我们看到,无论从技术应用到业务模式到商业模式,金融科技在过去几年,的确在不同程度的重塑着银行业。
我们也研究了EBA、BCG、麦肯锡、Gartner对开放银行的定义,结合我们对实践的理解,同盾科技认为开放银行是以客户为中心,以生态场景为触点,以API/SDK等技术为手段,以碎片化、微型化服务为特征,以第三方实现数据业务的共享、融合来满足客户需求的平台商业模式。
一个由“引进来”到“走出去”,最后到“无我”境界的转变历程
纵观开放银行的发展历程,其实是。它包括三个阶段:
一、产品导向阶段
:客户基本需求被满足,选择和控制权有限,银行展业重心在于传统实体网店扩张,追求规模效应;:客户可触达渠道多样化,具备一定的选择权,银行以“自我”为中心,将客户“引进来”。但是这种服务模式无形中增加客户的“皮鞋成本”;:客户具有最大化选择和控制权,银行服务理念转向“走出去”,进入“无我”境界,金融服务被微型化、组件化,无缝对接场景。
开放银行本身是一个物理网点渠道的拓展,回归到银行本质,升级到嵌入生活的智能银行服务。将开放银行融入到各类生活场景当中,从而实现无处不在的金融服务。
开放银行的本质是“以开放API为技术,以数据共享为本质,以平台合作为模式,拥抱客户,构建无界、无限、无感的场景化金融服务”。
回到客户主导这个视角,开放银行为C端、B端、G端的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当客户产生金融服务需求时,可第一时间、第一触点被满足。同时,整个客户在第一时间、第一触点被满足之后我们发现,
开放银行的本质内核是“银行即服务”。
由此综合理解后可知,
开放银行是一个多层叠加、共同缔造的生态系统。
在整个生态系统当中,最底层的是银行,在这样的商业模式下,会要求银行将它自己的账户管理、存贷汇户这些功能进行拆分并重组,透过API实现跟上层生态系统的对接。上层的创新服务提供者,因为更接近场景与用户,所以这些创新的提供者,包括像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电商平台、个人开发者,
科技赋能银行智能化转型
开放银行的建设模式因“行”而异,目前有3种模式,分别是自建、投资、合作&联盟。
我们结合国内外银行的实践经验来看,
一、自建。
在自建上典型的案例是西班牙BBVA银行,也是全球提供开放银行服务的少数几家银行之一。通过BBVA的API市场,初创公司、个人开发者可以访问“集成客户银行数据”,到他们的应用程序当中,从而创新一些产品和服务。目前BBVA已经实现10个API的商业化,包括银行零售数据的用户画像、账户相关数据、银行卡交易数据,一键支付、一键贷款等。
二、投资。
如:Silicon Valley Bank于2015年收购了Standard Treasury,双方共同构建了一个基于API的开放银行平台。
三、合作&联盟。
合作、联盟这种方式,典型的实践案例是来自于荷兰的Rabo Bank。其通过跟106家地方成员和世界各地的合作银行、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结成联盟,提供端到端细分市场的全方位服务。Rabo Bank通过联盟构建了一个农业生态圈,建立了技术领先的全球农场在线平台,推动了不同的机构和组织之间的交流。
自建、投资、合作&联盟这3种建设方式,与开放银行的第三方功能角色都是缺一不可的。
都在积极的宣传和倡导开放银行
目前,开放银行都是以金融科技的形式呈现,我们会发现更多的金融科技公司及第三方科技公司,。对目前大多数银行来讲,想要做开放API,还是要寻求跟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和支持。因为,近几年行业的实践也验证了,
在这样的开放银行商业模式下,底层银行提供的基础金融服务标准化程度很高。因为越是底部角色,标准化程度越高,对应的领域越容易形成强者恒强的格局。
在开放银行建设过程当中,第三方功能角色扮演了什么?我们可以看到,所以往上走,
“连接、智能、开放”
当然,在开放银行建设过程当中,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提供的可能不仅包括整个系统的建设。因为目前对大多数银行来讲,存贷汇户、账户管理服务在底层管理的服务中是凌乱的,所以你需要重新搭建系统,包括安全服务、智能风控服务、生态场景里面细分服务。那在拥抱第三方时,开放银行必须要贯彻这三个原则的。
一、连接,即诚信互联。
向外:银行服务与各行业的连接、与物的连接、与人的连接、与不同机构之间的数据连接;向内:银行自身内部的连接,不同业务条线之间内部数据割据被打破,服务微型化后的数据与组件的共享互联。
二、智能,即智能网络。
技术成就智能:银行不再依靠人的智能进行更新与迭代,而是利用新兴技术让业务运营与服务更加智能;自我驱动的智能有机体: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有机体,由技术、流程、服务和产品的自身智能推动自身迭代发展。
三、开放,即安全开放。
时间上的开放:银行突破原有服务时间的限制,提供即时的金融服务给客户;数据上的开放:与其它生态联盟建立有效、安全的数据共享与价值实现的机制,基于数据推动产品与服务创新。
这三大原则和同盾科技一惯的主张不谋而合,开放银行需要打通行业、场景、机构的连接和共享。所以,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AI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助力,金融科技的融入提升了开放银行的活力,也加速了开放银行迭代的发展。
可以提供底层技术架构、先进的算法模型、AI技术等,为开放银行的加速布局和演进发挥重要的作用
同盾作为国内独立的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定位为在智能风控和分析决策的提供并逐步演进为金融和场景生态的连接器,即“银行与第三方平台的“连接器”。在过去5年,我们服务众多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同时,也累计了自身的数据和技术优势,提升了自身整合能力。到目前为止,。接下来,从三个方面介绍我们扮演的一些角色所发挥的价值。
你需要对客户有一个全方位的分析,因为开放银行是以客户为主导。
首先,智能用户分析。在智能手机和移动支付技术的推动下,对金融机构带来了一个新的场景、新的客群、新的用户。如果今天我们从识别客户的需求到思考对应的策略,再落实到最后怎么样触点客户,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点是所以在开放银行商业模式下,我们
通过大数据技术,将碎片化的互联网客户特征生成标签,形成一个客户的多维度画像。
我们会这将在未来开放银行的建设过程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因为你要识别客户的信贷、保险、投资理财、账户管理等方面的需求,所以你的客户画像能力以及风险等级的划分是非常重要的。
“智能用户分析”
同盾科技,在过去5年多时间里,服务金融机构5000家,包括新金融、银行、保险、信托、支付等;非金融机构5000家,像航旅、游戏、直播、电商、O2O等。我们服务10000家金融和非金融的客户的同时,沉淀、提升我们的客户画像能力与风险等级能力。基于这些,我们推出了这一项服务。
其次,智能反欺诈。
以前银行业务都是在线下,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搬到线上,甚至未来还要融入到新的场景。在这其中你会发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需要加大反欺诈风险防范的能力。
“智能反欺诈”风险防范步骤分成了事前、事中、事后,我们需要利用对黑产的监控,了解黑产接下来的攻击方向、攻击手段,进而能够有更有效的防控。
我们的还要利用各种工具、技术能够收集到更多的信息,比如说账户信息、行为信息、操作信息等,为贷中的快速决策提供支持。我们要结合贷前收集的海量多维画像进行策略安全评估,结合模型进行判断当前的行为是否有风险。因为事后更多的是风险事件分析、沉淀,反哺反欺诈,我们利用识别模型和策略去降低资产的损失。
最后,智能信贷风控。
信贷业务需要解决的是反欺诈、身份验真、信用评估、授信、贷后管理、逾期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同盾科技根据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很好的提供了端到端的全流程的解决方案。在我们服务几千家金融机构业务的同时,沉淀了大量的业务经验。
针对不同产品、不同客群、不同诉求,也研发了市场上非常领先的各种风险防范、风控体系的各种工具,像设备指纹、复杂网络、机器学习建模技术等,经过市场的验证,得到了市场的好评,对风控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开放银行的挑战与趋势
当然,任何前沿的东西都会面临一些挑战,这个挑战最主要在三个方面:一、企业文化。银行的文化毕竟是“审慎经营”,企业文化的挑战也是比较大的。二、业务模式。到目前为止,开放银行商业变现的模式各方的理解都不太一样。三、安全风险的隐患。我们有挑战也没关系,也不应该担心和害怕,最主要的还是要迎接变化,拥抱第三方,合作创新。包括从企业文化的改革,到业务模式的突破,到安全风险的防范。
最后在分享一点。
普惠、创新和专业。因为内外部数据的融合,提供客户更多、更精确、无感知的服务,是可以推动普惠金融的落地。
未来,开放银行的价值应体现在结合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所推出的技术,我们可以在现金管理、预测分析、投融资服务中结合创新的业务为客户提供更加有便利性的服务。当然,整个开放银行的金融领域里“数据共享”一定是在严格的风险管理和授权认证的基础上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