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而专注”是 儿童应培养的品质
我是一个有着30年创作经历的专业作家。在进入作家行业之前,我做过老师,而且最先接触的就是幼儿和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真正让我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应该是从做动画片《福娃》开始,这个过程让我真正体会到一个教育工作者通过文艺作品的形式,可以给孩子带来无穷的影响力。等到我做动画片《孔子》时,我从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如何教育年幼的孔子体会到,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东西,应该是幼时的早期教育。
孔母颜征在和孟母仉氏,非常重视孩子成长的环境,也注重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这引起了我的重视。后来,我又接触到著名的“格兰特研究(The Grant Study)”,哈佛大学学者跟踪268人76年的人生经历,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一生的成功与幸福得益于他们幼时受到的情感教育和性格涵养。由于这样一些原因,我开始有意识地主动关注早期教育研究。
记者:您怎么看待儿童成长与其背后的文化的关系?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中国儿童?
赵先德:
幼儿教育最初就是家庭教育,到了后来才有社会教育。这样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我国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对于一个人专注力的培养、仁爱的践行、性格的涵养非常重要。
说起培养人,“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在我看来,其实破解的关键在于早期教育。儿童强,则中国强。少年强,则中国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中国,应该培养仁爱而专注的中国儿童。
“仁爱”是儒家学说的核心观念,以血缘的亲疏为基础,是先“亲亲”而后“仁民”,而后“爱物”的“差等之爱”,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扩而充之,到爱他人、爱万物。仁爱意识的养成,有助于儿童很好地处理与自我、与亲人、与朋友、与自然界的关系,将为他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同时,中国儿童还应该要专注。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在较长时间内凝聚注意力关注这一话题,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故君子结于一也。”对于幼儿来说,能自觉地将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集中到某一事物上,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这是一切学习的开始,是孩子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克制冲动、自我约束的能力。
我相信,一个能够爱自己、同情与关心他人、做事专注的人,必定会拥有高超的技能和幸福的人生。
记者:您认为儿童良好的性格包含仁爱精神和专注两个要素,我们该如何理解“性格”?
赵先德:
我国学者对性格问题的关注,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习”本义为幼鸟在鸟巢上振动翅膀练习飞行,后被引申为演练、模仿。“性”是人人与生俱来的先天遗传的东西,“习”的存在使各人原本相似的本性变得有了分别。明代王船山先生把“性”区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两部分,即现代人所讲的生性和习性。生性是习性形成不可或缺的基础,生性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发展变化,“孩提始知笑,旋知爱亲,长始知言,旋知敬兄”,“命日新而性富有”,逐渐形成习性。王船山先生在这里明确揭示了“习”可以成为“性”。性格涵养教学法的“性格”概念正是脱胎于此。
我们认为,性格是顺应或改变自己本能,以调适自己情绪和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是个体在面对自我和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反应机制。
儒家经典故事离儿童并不远
记者:我注意到性格涵养教学法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关注,这套教学法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
赵先德:
目前,国内早教领域普遍存在两个方面的误区:一是媒体和家长过度追捧西方式的早教,片面强调“个性”“随意”“自由”“自我意识”等价值观,忽视谦让、规则、勤奋、坚强等性格要素的培养。二是早教“小学化”,变成了片面的灌输知识技能、急功近利的智力开发教育。
性格涵养教学法是用儒家文化精华来涵养儿童良好的性格,不是西方的教育理念,也不是“小学化”的教学目标。我们的课程活动以儿童为中心,更注重采用绘本、游戏、戏剧等儿童可以理解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展示出来,极大地调动儿童的兴趣,儿童的参与度较高。
比方说我们改编的“颜回吃粥”的故事:孔子和弟子被围困在陈国、蔡国之间,绝粮七日。终于费了许多周折弄到了一点米,弟子颜回煮粥时,一只鸟飞过掉下一块垃圾到粥里,颜回把垃圾扔掉,并把垃圾周围的粥喝了。喝的时候,子贡看到了,认为他是在偷吃,就告诉了孔子。孔子问颜回,颜回不慌不忙地解释是怎么回事。我们用这个故事告诉孩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道理。
还有“子路染布”的故事,孩子们看完动画、绘本后,非常感兴趣地进行戏剧表演,从中体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道理。一辈子记住了,不会不要装懂,不要说谎,这就是性格中的诚信。
记者:这些故事似乎离孩子们的生活有点远,他们会感兴趣吗?
赵先德:
这些故事虽然来自古代,但很多情节和内容跟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颜回吃粥的故事里面有淘米、煮粥的情节,孩子们很感兴趣,教师和孩子们会一起探究米是怎么来的、怎么煮粥等。而且,戏剧表演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方式。曾经有个小朋友,前后演了五六遍颜回,颜回已经成为他心中的榜样。有一次,他要去朋友家做客三四天,母亲嘱咐了他几句,他说:“妈妈你不用担心,我是谁呀,我可是颜回啊,我不会做一些不礼貌的事的。”那一刻,母亲很吃惊。
创设好环境由易及难进行引导
记者:在幼儿园具体课程活动中,您认为该怎样用儒学涵养幼儿的性格?
赵先德:
理性的、抽象的儒家文化精华,如何表现在幼儿感性的、具体的行为中?这需要进行科学的创设。首先,有目的性的环境设置是第一步。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本身就是幼儿的教科书和良师,通过熏陶、浸染的方式,影响幼儿的性格形成。其次,由易及难的行为引导是第二步。
比如,如何让幼儿循序渐进地理解儒学提倡的“亲亲”“仁民”“爱物”的思想?有一年,我在小区推着老母亲晒太阳,看到一个幼儿拿榕树的种子喂猫,猫正在懒洋洋地晒太阳。这是一个温馨感人的镜头。这时,幼儿妈妈过来了,一脚把猫踢走了。妈妈的行为影响了孩子,孩子心里会打一个问号:“猫是不是我的朋友?”我根据此事创作了一个绘本故事《不吃面包的猫妈妈》。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是进行有目的的环境创设,事先采集幼儿和父母相处时的照片,如父母为幼儿穿衣洗澡、与幼儿一起阅读和游戏的照片,张贴在教室墙壁上。接着,在故事教学中,通过绘本、动画、表演、手偶等多元化形式,向幼儿讲述和演绎这个故事。之后,引导幼儿回忆故事,观察墙上的照片,思考“在家里,是谁照顾自己、关心自己?”让幼儿初步认知亲人之间的情感,启蒙幼儿的感恩之情。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将“亲亲”延展至“仁民”和“爱物”。如在游戏中,引导幼儿思考“小猫没有食物吃,好饿!怎么办?我能做什么?”同时,邀请家长参与幼儿照顾“流浪小动物”的活动,激发幼儿关爱小动物、关心他人的意识。
记者:在培养幼儿的专注力方面,要遵循哪些教学原则?
赵先德:
专注力也要由易及难地逐步培养。在做《小小鲁班》动画片的过程中,我就意识到,鲁班是中国的智慧,要把这种智慧传承下去。我们根据鲁班的发明创造研制了一些木质和纸质的玩具。
比方说“魔笛”,是动画片中鲁班召唤动物朋友们的工具,也是我们性格涵养教学法中的重要道具。在用来进行教学活动时,首先,教师可以激发幼儿强烈的好奇心,鼓励幼儿抚摸观察魔笛,吹响乐音;其后,可以拿起魔笛的挂绳,引导幼儿思考该如何收纳这支魔笛,并示范如何将它挂在衣服的扣眼儿上。魔笛本身有一个可收缩的部位,使得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把玩时难易度可以有所区分。低龄幼儿在这一过程中延长了专注力时间,锻炼了手部精细动作,稍大一点的幼儿还额外懂得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完成了一次情感教育。
记者:您怎么看幼儿时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赵先德:
当记者时,我接触过许多企业家。有些企业家的担当意识和诚信意识不强,为人久世出现很多矛盾。追根溯源是他在幼时没有懂得站在他人角度去考虑问题。
我觉得,中国不出大家,跟幼时没有培养好担当意识和专注力有关。幼时专注力培养好了,更多的发明家、科学家有了,社会财富丰富了,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性格涵养教学法如果能在培养孩子仁爱精神和专注力方面趟出一条路子,也就是在解决钱学森之问。这是我们最大的愿望。(本报记者 纪秀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