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方镇年表》书影。 (凤凰出版社提供)
□ 本报记者 杨民仆
“江西”地名从何而来?“恨不相逢未嫁时”有什么隐喻?近日,《江苏文库·文献编》一批江苏文献出版,其中包括《历代方镇年表》。方镇对于很多人来说似乎有点陌生,其实要想更好地理解古代历史以及一些诗文真正的含义,方镇是一把重要的“钥匙”。
《江苏文库》由《书目编》《文献编》《史料编》《方志编》《精华编》《研究编》六个部分组成,《文献编》是《江苏文库》中体量最大的一部分,主编为江苏省文史馆馆长、《江苏文库》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周勋初先生和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程章灿教授,收录历代江苏籍学人的代表性著作5000种左右,采用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排。《历代方镇年表》属于史部,史部主编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武秀成教授。武教授长年钻研史部文献,还是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项目之一“《新唐书》点校修订”的负责人。
《历代方镇年表》的作者为吴廷燮,祖籍为江苏江宁(今南京),同治四年(1865年)生于山西榆次,清光绪年间中举人,曾任太原府知府等职,晚年回到江宁从事学术活动。抗日胜利后,南京建立国史馆,他应聘为纂修,八十高龄的吴廷燮犹以国史自任,奋笔写作,1947年去世,享年83岁。《历代方镇年表》合计56卷,从汉末的州牧、唐代的节度到清代的督抚,都有详细年表。每一年表前都有序录,叙述方镇产生原因及其过程。
什么是方镇呢?据武秀成介绍,以唐朝为例,方镇即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方镇的设立,对后代行省的划分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今一些省的名称即由此而来,比如江西。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把全国划分为具有监察性质的十道:关内、河南、河北、河东、陇右、山南、剑南(四川)、淮南、江南、岭南。其中的江南道包括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至今贵州、东至海的整个华中地区。范围广袤,各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差异也颇大。到了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分为十五道,江南道被拆分,从西到东依次分为黔中道(治所今四川彭水)、江南西道(治豫章,今南昌)、江南东道(治吴县,今苏州)。到了唐中后期,各道演变为藩镇,由各节度使(观察使)掌权,江南西道大致只剩今江西省,设江西观察使。“江西”名从此形成。到了宋朝,设江南东路、江南西路,元朝设立江西行省,“江西”名也沿用至今。
“研究唐朝中后期的历史,方镇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武秀成说,比如中学课本学过的文章《李愬雪夜入蔡州》,李愬为什么要袭蔡州?对于唐朝的稳定有什么重大意义?
唐朝是疆域极为辽阔的国家,为了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唐玄宗于开元十年在边地设了十个藩镇(即方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节度使不单管理军事,而且兼管辖区内的行政、财政、户口、土地等,雄踞一方。这种制度虽然最大程度加强了边境防御,但弊端极大。比如安禄山一人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尾大不掉,最终起兵反叛。
安史之乱后,朝廷担心再起战事,尽力招诱安史部将反正,许给他们节度使的职位,名义上虽然是唐朝的藩臣,实际上处于独立状态。同时,又设置更多的藩镇以相牵制。藩镇制度就从边地扩展到黄河以南及江淮地带,后来又发展到全国各地,数目增加到40多个,唐初和中期的“道”渐渐演变成了藩镇。
其中一些藩镇蠢蠢欲动,对朝廷阳奉阴违。公元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了,他的儿子吴元济隐匿了父亲死亡的消息,接掌军务,拥兵自立。一向有志于削平藩镇的唐宪宗决定对淮西用兵,817年,朝廷派李愬担任唐州(今河南唐河)等三州节度使,进剿吴元济的老巢蔡州(今河南汝南),这篇文章就是详细记载了李愬夜袭蔡州的过程。这一奇袭成功之后,朝廷又挟平定淮西的声威,收复淄(治今山东淄博南)、青(治今山东青州)等十二州。藩镇割据的局面暂告结束,唐朝又恢复了统一,史称“元和中兴”。
了解方镇的历史,才能理解一些诗文背后的隐喻。唐代张籍有篇名作《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其中末句更是千古名句,表面写的是:妻子被一名多情的男子追求,但她忠于自己的丈夫,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守住了妇道。实际上,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平卢淄青节度使,其势炙手可热,他想拉拢文人和官吏。而张籍主张维护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因此他不为所动,委婉而坚定地拒绝了李师道的收买。
“《历代方镇年表》就是我们了解各朝各代方镇废置沿革、勾连攻伐、长官迁贬、治迹善恶最直观简便的工具。”武秀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