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容东片区。 新华社记者 牟 宇摄
雄安新区白洋淀旅游码头,游船停靠在岸边。 史自强 周 博摄影报道
雄安新区高速公路口。 孙立君摄(影像中国)
雄安新区从“一张白纸”着墨,如今6岁了。
这座令人“心向往之”的“未来之城”长成什么模样了?
“看!那就是我的新家。”雄安新区新市民翟宗指着上百栋楼房组成的住宅小区自豪地说,“从小区步行5分钟到幼儿园,10分钟到小学,15分钟到中学,步行300米到公园。这是一座人民的城市。”
“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在总亲自决策、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一幅新时代的雄安画卷正在华北平原徐徐铺展开来:
“从来没见过这样编制一座城市的规划。”“从来没见过一座新城这样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从来没见过地上、地下、‘云’上‘三城’一体规划和建设。”“从来没见过这样大力度治理白洋淀。”“从来没见过建设一座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新城。”
雄安新区,这座承载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未来之城吸引着世人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
“从来没见过这样编制一座城市的规划”
总高度重视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无论是规划编制要秉持的理念,还是规划编制进程的关键阶段,都亲自谋划指导,对每个重大问题及时把关定向,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工作方向。
“以‘千年大计’来定位一座新城的建设,这在中国城市史乃至世界城市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段进说,“千年大计,首先是规划。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首先要高标准高质量编制新区规划,做到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
谋定后动,规划先行。从编制总体规划到开工建设,再到现在初具雏形,规划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雄安新区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坚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始终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高强度、高密度、高质量地推进规划编制,做到“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不要留历史遗憾”。
“雄安新区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必须坚持用最先进的理念和国际一流水准规划设计建设,经得起历史检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雄安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殷会良说。
雄安新区规划编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关注度最高、动用机构最多、涉及领域最广、集聚人才最多的一次城市规划编制。60多位院士、3500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新区规划体系编制;在片区开发和重要单体建筑中,借助先进科技手段的支撑,融入智能管理、数字城市、绿色低碳等先进理念,努力打造细致严谨的城市规划设计。“从来没见过这样编制一座城市的规划。”不少参与雄安新区规划编制的专家感慨。
“从来没见过一座新城这样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一个新的城市要立得住,关键要传承好历史文脉,注重对历史文物和历史风貌的保护。
雄安新区设立伊始,2017年5月28日,河北省文物局在容城县南阳遗址举行雄安新区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现场推进会。河北雄安新区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站揭牌,标志着河北雄安新区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全面展开。
“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河北省文物部门贯彻落实总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服务雄安经济建设大局、解读雄安千年历史文化为目标,全面推进河北雄安新区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
近几年来,文物部门相继开展了雄安新区考古调查和勘察、容城南阳遗址、雄县鄚州城遗址、古州城遗址、雄安环境考古、白洋淀及燕南长城调查等多项工作。共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28项,勘探面积345万平方米,发掘面积10555平方米,清理各时期古墓葬277座,出土文物809件。在河北城市考古、保北地区史前考古、白洋淀区域环境考古、宋辽边界历史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容城县南阳村南阳遗址,是雄安新区面积最大的一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雄安新区设立后不久,这里就迎来了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高规格联合考古队。
秉持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考古队开展了40余平方公里考古调查,发现了以南阳遗址、晾马台遗址为核心的“大南阳”遗址聚落群,文化遗存年代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至宋金时期,文化发展延续近3000年。
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构建了雄安千年历史文化时空框架,为雄安新区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开创了新区规划建设与历史文化传承双赢局面。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技术顾问郑占峰说:“从来没见过一座新城这样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雄安新区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为完善“土地收储考古前置”制度做了有益探索。2021年以来,开展起步区考古勘探、发掘工作,已完成白龙遗址等35项考古勘探工作,勘探面积100.7万平方米;开始午方遗址等13项考古发掘工作,出土陶、铜等遗物1500余件套。
避免千城一面,为解决“大城市病”作出示范。“新区在规划建设中,坚持‘文化铸城市之魂’的城市建设理念,空间布局改变了以往单中心‘摊大饼’式发展模式,实行组团式发展。各组团之间既相对集中、特色鲜明,又紧密联系、功能互补,使生产、生活、教育、医疗等有机衔接,实现创业就业与居住功能均衡。”雄安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王志刚介绍。
占地面积约160公顷的悦容公园由全国顶级园林专家设计,每一根梁柱都精挑细选。走进公园大门,从商周到汉唐,集合不同时期建筑文明的景致,仿佛展开一幅中华文明的历史画卷。
“从来没见过地上、地下、‘云’上‘三城’一体规划和建设”
雄安新区高标准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将“雄安质量”贯穿建设各领域、全过程。一个个精工建造的重点项目,落成后将成为一个个标志性的存在。“从来没见过地上、地下、‘云’上‘三城’一体规划和建设。”雄安新区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崔文飞说。
打通区域交通动脉。轨道交通将成为新区组团与组团间的重要交通连接方式,是新区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亚洲最大的雄安高铁站2020年底建成投用,从北京西站出发,高铁一小时到达雄安站。据介绍,京雄、荣乌新线、京德一期高速公路和容易线、安大线已建成投用,500多公里的区域交通大动脉已经打通。
注重地下管网建设。坚持地上地下同步规划、先地下后地上进行建设,雄安新区首先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将水、电、暖、气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体推进,共享统一的地下空间。容东片区地下综合管廊总长14.8公里,2021年7月建成投用。管廊分两层,有燃气舱和综合水舱等。舱内装有温湿度传感器、可燃气体探测器等,配有耦合器等,沿线还布设1071个摄像头,24小时监控。地下综合管廊的“雄安方案”首次将综合管廊与地下管线等市政基础设施集中规划建设,高效利用地下空间。据测算,此举节约建设用地面积7%,减少投资12%;廊内节约空间20%以上,节约投资18%。“雄安新区在全国首次建设覆盖全部管廊的物联网感知网络体系,管理更加智能高效。”雄安集团基础建设有限公司委、董事长张耀东说。
建设领先数字城市。小到智慧路灯、智能井盖,大到智慧工地、智慧交通……雄安新区无处不显示着与生俱来的“智慧基因”。容东片区文营西路,灯杆装上摄像头和激光雷达RSU(路侧单元)等“利器”。中电信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李建勇介绍:“就是多功能智慧灯杆,在容东主次干道共布设153公里。就无人驾驶场景来说,灯杆设备收集路面信息,发送给车载系统,实现车路协同。”目前,雄安新区已搭建起以“一中心四平台”为核心的智慧城市基础框架,实体建筑与虚拟数据实现同生共长。2022年底,雄安城市计算中心正式投入运营,雄安新区“城市大脑”开始运转,为“数字雄安”的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提供网络、计算和存储服务,为打造“云上雄安”提供重要支撑。此外,雄安新区是全国第一个全域按照智能交通布局的城市,每平方公里就有约20万个传感器,通过5G互联网连接让整个城市“耳聪目明”。
“从来没见过这样大力度治理白洋淀”
金黄色的芦苇随风摇曳,不远处的树木抽出绿芽……初春的白洋淀,碧波荡漾、生机盎然。
“水更清了,环境越来越美了!”走在淀边的木栈道上,雄安新区安新县东淀头村村民田根双忍不住感慨,“从来没见过这样大力度治理白洋淀!”
“不让一滴污水流入白洋淀!”雄安新区设立以来,白洋淀迎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河北全省“一盘棋”,上下联动,高标准、严要求实施白洋淀生态修复工程,2021年白洋淀水质从2017年劣Ⅴ类全面提升至Ⅲ类,步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华北之肾”的代谢功能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复原。
白洋淀地处大清河流域“九河下梢”,把住上游来水“入关口”是改善水质的关键。白洋淀上游流域,94%在保定域内,保定市全域均属于白洋淀上游。从2017年开始,保定市连续开展河湖清理行动,累计清除各类河道垃圾1100余万立方米,封堵入河排污口2024个;通过科学调度水库水,积极协调南水北调水等对白洋淀实施生态补水。
坚持系统治理、协同治理,推动全流域、上下游、左右岸、淀内外综合治理。河北省统筹实施工业、城镇、农业农村、淀区内源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河道整治、生态补水等类66项治理工程,以最强举措力促白洋淀水质实现跨越式提升。2021年4月,《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条例》施行,对白洋淀及其流域作出系统全面的规范。
年产值曾超100亿元、北方最大的塑料包装印刷基地雄县,彻底关停取缔了涉及废旧塑料、印刷等重污染企业。雄安新区毗邻的保定市高阳县,是全国著名的纺织之乡,有三条季节性河流汇入白洋淀。为解决印染废水污染问题,近年来该县污水处理厂不断扩容提标,现已成为河北省最大的县级污水处理厂。
从过去的“少水、劣水”到现在的“有水、好水”,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水质发生历史性变化,“华北之肾”功能加快恢复。“有水、好水,还要节水,我们要不断提升全社会节水意识,努力建设节水样板城市。”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吴海梅说。
去年出台的《雄安新区关于高起点推进节约用水工作实施方案》,提出综合指标、各行业指标、管理指标、公众节水意识和满意度等四个方面26条节水指标,部署落实节水管理制度、创新节水激励约束机制、开展节水基础建设、实施城镇节水降损、实施工业节水减排、实施农业节水增效等六个方面23项工作任务,并对加强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资金保障做出明确规定。
雄安新区肩负着建设新时代生态文明典范之城的历史使命,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如,雄安新区采取“政府+民间协会+志愿者”管理模式,动员全社会力量爱鸟护鸟。在一些淀中村,过去的猎鸟者销毁了家里的捕鸟网,变身为民间护鸟志愿者。
“过去有人在白洋淀捡拾鸟蛋、拉网、电鱼,现在基本没有了。”安新县同口小学教师、护鸟志愿者韩战桥感触明显。他还创作了歌曲《我是雄安的一只鸟》,表达对白洋淀恢复“荷红苇绿,百鸟翔集”美景的喜悦之情。
据统计,截至目前,白洋淀野生鸟类已达252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46种。经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监测发现,目前白洋淀鱼类已恢复至46种,鳑鲏鱼、青鳉、银鱼等土著鱼类纷纷重现白洋淀,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19种,白洋淀鱼类生物多样性已达到高级别水平。
先植绿、后建城,大规模城市建设开始前,雄安新区率先启动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
千年大计从千年秀林开始,充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雄安新区以建设全国森林城市示范区为目标,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和国土绿化,为新区规划建设打好生态本底。同时,大部分苗木都是适宜当地环境的乡土树种,尊重植物本性,以期更好扎根。不同树龄,高低错落,再让不同的品种混杂在一起,让人工林更快演变成天然林。“秀林、绿谷、淀湾”,构成了雄安新区启动区的生态空间骨架。“这里北连北部林带,南临淀湾区,很快就会变成一个蓝绿交织的大公园。”郑占峰介绍。
300米进公园、1公里进林带、3公里进森林,近年来,雄安新区累计造林47万多亩,形成了“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的生态空间格局。与此同时,“千年秀林”、悦容公园、金湖公园等一批高品质游园成为新区绿色风景线。一幅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画卷正铺展开来。
“从来没见过建设一座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新城”
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是设立雄安新区的初心。
2017年2月23日,总在安新县进行实地考察、主持召开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工作座谈会时指出,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略选择,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工程。
“着力点和出发点,就是动一动外科手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大城市病’问题。”总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谋定了大思路。
从谋划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到提出选择一个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再到部署雄安新区建设,总着眼全局,运筹帷幄,把脉定向。
6年来,雄安新区从完成顶层设计到展开大规模实质性建设,再到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建设同步推进,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
首批标志性疏解项目陆续在雄安新区落地建设。中国星网总部项目主体结构封顶,中国中化、中国华能总部项目加快建设,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在新区注册落地并完成总部选址。首批4所疏解高校、2家疏解医院确定选址。北京市以“交钥匙”方式支持建设的幼儿园、小学、中学项目建成移交新区,企业在新区设立各类机构累计达140余家。
一批市场化疏解项目也在有序推进。2022年11月23日,中国中铁产业集群疏解落地雄安新区揭牌暨启动仪式举行,这是雄安新区迎来的首个央企产业集群入驻。
雄安新区建设争分夺秒、全面提速。起步区“四横十纵”骨干路网全面开工,启动区“三横四纵”骨干路网具备通车条件。
中国中化001大厦项目建设现场热火朝天,直径近百米的基坑内,56根钢结构柱已经竖起。作为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未来的总部基地,001大厦项目预计今年年底前主体结构封顶,明年12月31日前竣工。大厦建成后将成为雄安新区最高的地标建筑,可满足1000—1200名员工的办公需求。
在雄安新区高铁站枢纽片区的中交未来科创城,一座座高楼雄伟壮观。中交雄安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任晓峥表示,科创城总建筑面积达140万平方米,主要功能是承接北京疏解的大中型企业和研究院,目前有意向签约的企业270余家,其中智慧交通企业占比约50%。
“从来没见过建设一座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新城。”雄安新区改革发展局副局长丁进军说,“作为北京新的‘两翼’之一,雄安新区必须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局中找准自己的坐标,努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打造‘雄安服务’品牌。”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的精神,坚持大历史观,保持历史耐心,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年接着一年干,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努力创造“雄安质量”,雄安新区正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
新的征程,新的春天。未来之城,加快向未来!
(本报记者杨柳、张蓓、李栋、邵玉姿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02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