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记者:
我们想了解今年以来消费市场恢复情况是怎么样的?在稳消费、促消费方面,发改委将采取哪些措施?
孟玮:
今年以来,在多方面因素共同推动下,消费需求集中释放,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8%,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6%,比去年全年大幅提升,特别是服务消费明显恢复,3月份,全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达56.9%,接触型、出行类消费快速回暖;线上消费保持增长,一季度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7.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2%;居民消费意愿有所回升。
这些都表明,一季度消费市场形势开局良好,为全年恢复和扩大消费打下坚实基础。但我们也注意到,消费持续回升的动力还有待进一步提振。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围绕“可持续性”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当前,我们正在抓紧研究起草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政策文件,主要是围绕稳定大宗消费、提升服务消费、拓展农村消费等重点领域,根据不同收入群体、不同消费品类的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推动消费平稳增长。
二是下大力气稳定汽车消费。汽车消费是支撑消费的“大头”,我们将加快推进充电桩和城市停车设施建设,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鼓励汽车企业开发更适宜县乡村地区使用的车型。同时,加快实施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
三是推动提升消费能力。提高收入是促进消费的重要基础。我们将会同有关方面优化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全链条良性循环促进机制,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做好基本消费品保供稳价,使居民能消费敢消费。
四是进一步优化消费条件。针对制约消费的体制机制问题,研究制定关于营造放心消费环境的政策文件,进一步健全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强化消费信用体系建设,完善消费争议多元化解机制、在线消费解决机制,让老百姓获得感强愿消费。
南方都市报记者:
今年以来外商投资情况怎么样?今年在吸引和利用外资方面有哪些举措?
孟玮:
相信不少媒体朋友已经注意到,近期跨国公司高管密集来华,各地纷纷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抓紧签约落地外资项目。在去年高基数的基础上,利用外资继续保持增长,高技术产业表现十分亮眼。这充分说明,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之一,中国经济长期向好为外资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和广阔空间,外资企业通过加码投资的实际行动,投下对中国营商环境的“信任票”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票”。
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方面,中国一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派”。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五方面工作。一是研究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目前,我们正在评估过去几年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的实施效果,深入了解地方和外资企业在扩大外资市场准入方面的诉求,研究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政策措施。二是落实落细已出台政策。深入实施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以及《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推进各项政策落地见效,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和中西部、东北等重点地区。三是继续发挥重大外资项目专班机制作用。加大要素保障力度,进一步优化全流程服务体系,及时跟踪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四是更好发挥开发区引资平台作用。健全开发区管理制度,完善产业、科技、绿色环保等支持政策,提升开发区建设运营效率,强化开发区招商引资功能,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五是做好外商投资促进服务。我们将举办国际产业投资合作系列活动,为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和地方招商引资提供平台,进一步加强与外资企业、外国商会的沟通交流。就在今天,“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美在华跨国企业高层圆桌会——粤港澳大湾区站”在广州举行,得到了媒体朋友的广泛关注,后续还将通过举办系列交流活动方式,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反映的问题和合理诉求,为跨国企业来华投资提供优质服务。
我们坚信,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欢迎外资企业来华投资兴业,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澎湃新闻记者:
近期生猪价格较低,如何看待今后一段时期市场形势?下一步国家将采取哪些措施稳定生猪价格?
孟玮:
我们也关注到,今年以来,因市场供应较为充足、猪肉消费阶段性偏弱,生猪价格总体低位运行。近期,我们多次组织有关方面对后期生猪市场形势进行分析研判。有关方面分析认为,目前国内生猪产能总体处于合理充裕水平,生猪价格进一步明显下跌的可能性较小;随着后期猪肉消费稳步恢复,生猪价格有望逐步回升至合理区间。
生猪和猪肉市场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做好保供稳价工作,既要防止肉价过高增加居民负担,也要防止肉价过低伤害养殖企业积极性。近年来,我们不断总结完善生猪猪肉价格调控工作的实践经验,专门出台猪肉储备调节预案,就是希望通过储备调节等手段,推动生猪价格运行在合理区间。针对今年以来生猪价格低位运行的情况,我们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会同有关部门于2月份挂牌收储今年第一批2万吨猪肉储备,督促指导各地同步收储“托市”。
下一步,我委将继续密切跟踪生猪市场动态,特别是加强能繁母猪存栏、生猪存栏出栏量变化等关键指标监测;会同有关部门按照猪肉储备调节预案规定,及时开展猪肉储备调节工作,必要时加大工作力度,促进生猪市场平稳运行。同时,建议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经营,保持正常出栏补栏节奏。
人民网记者:
去年10月,国家发改委出台文件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其中特别提到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重点建设任务。请问半年来,这项工作有什么进展?下一步还将如何促进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
孟玮:
我委高度重视民间投资发展,去年专门出台文件,持续加大支持力度。从进展情况看,“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重点领域任务已细化分解到具体项目,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加强社会资本投融资合作对接,去年以来各地推介的5万余个项目中超过9000个吸引到民间资本参与,涉及民间投资2.9万亿元;发布推广24个典型案例,支持通过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方式盘活项目。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的积极性不断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方面,通过建机制、强服务、重前期、优环境、促融资、抓示范等工作,使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到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中来。
一是建机制。加强统筹谋划和系统部署,建立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机制,做好工作调度,常态化推进重点项目,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推进格局。
二是强服务。加强信息发布和引导,依托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积极向民间资本推荐吸引力强的项目。同时,推动各地及时解决项目公开推介、引进民间资本过程中的问题,明确支持措施,做好相关服务,为项目落地创造良好条件。
三是重前期。对吸引到民间资本参与的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推动加快项目审核备、规划选址、用地用海、环境影响评价、施工许可等前期工作手续办理,落实各项建设条件。鼓励民间投资参与盘活国有存量资产,降低民间资本参与新建项目面临的前期工作复杂等困难。
四是优环境。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措施,明确不得以所有制性质作为选择标准,不得以企业规模、注册地址、当地纳税贡献等因素作为主要评标条件。在安排各类政府性投资资金时,对民间资本一视同仁,继续通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支持民间资本参与的重大项目。
五是促融资。推动金融机构按市场化原则,加大对民间投资项目的信贷支持。鼓励民间资本通过产权交易、并购重组、不良资产收购处置等方式盘活自身资产,支持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提升投资积极性。
六是抓示范。及时总结典型地方、典型企业、典型项目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强宣传报道,在全国层面加以推广,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当前春耕春播正当时,请问发展改革委如何保障化肥供应和价格稳定?
孟玮:
正如记者所言,当前正值春耕春播关键阶段,保障好化肥供应事关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大局。我委认真落实、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跨部门化肥保供稳价工作机制作用,紧盯产供储销各环节,扎扎实实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调研在前摸实情。今年以来,我们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化肥供需形势,了解市场真实情况,听取地方、协会、企业和农户意见。2月初在河南新乡召开调研现场会,研判春耕期间化肥保供稳价面临的形势,推广黑龙江、河南、湖南、青海等省份化肥保供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
二是全面部署落责任。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印发通知,重点对保障今年春耕化肥原材料供应、畅通运输流通、发挥储备和进出口调节作用、规范市场秩序等作出部署安排,明确和压实各方责任。
三是加强督导重协调。督促指导有关方面将工作任务落实到位,特别是针对年初部分化肥生产企业面临的“三缺”问题,即缺原料、缺能源、缺运力问题,积极协调有关方面,切实解决好产需衔接的矛盾。
四是适时投储补缺口。充分利用国家化肥商业储备调节市场作用,督促指导有关承储企业在春耕前落实化肥商业储备,春耕期间按要求、分节奏积极投放储备。截至3月底已累计投放529万吨,4月份还将投放500余万吨,有效满足农业生产用肥需求。
总的看,尽管受要素成本上升、市场供需不稳、国际市场波动等因素综合影响,当前化肥价格水平整体仍高于正常年份,但今年春耕期间化肥供应较为充足,化肥市场运行基本稳定,保供稳价基础好于去年。据有关协会监测,一季度尿素、磷酸二铵、氯化钾供应量同比分别增长7.2%、1.4%、11.1%。与去年同期相比,目前尿素价格基本持平,磷肥小幅上涨,钾肥显著下降,大部分肥种继续低于国际市场,其中磷酸二铵、磷酸一铵较国际市场低15%以上。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化肥市场分析研判,推动产供储销衔接协调,持续做好化肥市场宏观调控,切实保障农业生产用肥需要。
中国日报记者:
刚才发言人提到建立重大外资项目工作专班,请问初衷是什么?“重大”外资项目体现在哪些方面?今年将如何发挥作用?
孟玮: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稳外资的决策部署,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成立了重大外资项目工作专班,重点是协调涉及国家层面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在规划、用地、用海、环评、能耗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推进项目实施。
刚才记者朋友提到,怎么理解“重大外资项目”?从近年来工作专班协调的项目看,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投资规模大。前六批重大外资项目计划总投资1700亿美元,单个项目投资均超过10亿美元,目前已完成投资超过630亿美元。二是技术先进。项目技术引领性突出,有利于我国补短板强弱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三是有助于稳定产业链供应链。项目有利于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拉动当地就业,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是有需要国家层面协调解决的诉求。不需要国家层面协调的大型外资项目,将由地方做好跟踪服务工作。
今年我们将继续发挥专班机制作用,推动前六批项目加快落地实施,以点带面吸引外资流入。同时,将立足长远发展,完善外资领域相关政策措施,切实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更大力度吸引各国企业来华投资。
经济日报记者:
近期铁矿石价格出现上涨,如何看待并将采取哪些措施?
孟玮:
近一段时间,铁矿石价格出现一波明显上涨。我们多次组织市场机构和业内专家召开会议,分析研判铁矿石市场和价格走势。相关机构和专家认为,近期铁矿石市场供需基本面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价格上涨主要受市场预期等多重因素影响;随着全球铁矿石供应逐步增加,加之国内废钢供应稳步提升,后期铁矿石市场供需趋于宽松,价格可能总体趋于回落。
针对铁矿石价格明显上涨的情况,今年以来,我们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加大对铁矿石现货期货联动监管力度,多次开展约谈提醒,引导企业全面客观看待市场供需形势,严厉打击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囤积居奇、哄抬价格、过度投机炒作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维护市场正常秩序。同时,持续加大国内铁矿勘探开发力度,加快推进国内铁矿项目建设,加强再生钢铁资源回收利用,提升国内资源供给保障能力。随着相关措施逐步显效,近日铁矿石价格已小幅回落。
后续,我们将继续紧盯铁矿石市场动态,会同有关部门综合采取供给保障、需求调节、市场监管等措施,坚决遏制铁矿石价格的不合理上涨,促进铁矿石市场平稳运行。
上海证券报记者:
我们注意到,数字经济正在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新引擎。今年的计划报告也提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请问国家发改委在这方面将采取哪些举措?
孟玮:
近年来,数字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截至2022年底,我国数字经济规模稳居世界第二;数字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建成全球最大光纤网络;数字产业创新能力加快提升,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成效逐步显著,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对于你关心的下一步将采取哪些举措,我们将重点从五方面发力,持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一是在制度建设方面,加快构建“1+N”数据要素基础制度体系,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和行业开展数据要素流通使用先行先试,统筹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和场内场外相结合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
二是在数字基础设施方面,适度超前布局,加快光纤网络扩容提速、5G商用部署和规模应用,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加快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三是在产业创新发展方面,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四是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强化各领域、各行业全方位、全链条数字化改造政策引领,提升“上云用数赋智”水平,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龙头企业、第三方服务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加快转型步伐。
五是在国际合作方面,积极提出“中国倡议”,落实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数字经济领域成果。积极提供“中国方案”,推进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开展双多边数字经济治理合作,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东方卫视记者:
我们注意到,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周年,请问下一阶段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方面有哪些考虑?
孟玮:
2018年11月5日,总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近年来,我委会同沪苏浙皖四省市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总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狠抓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十四五”实施方案落实,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迈上新台阶。2022年,长三角区域经济总量达到29万亿元,相当于全国GDP的1/4,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更加巩固。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周年,我们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在五个方面集中发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进展。
一是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深入实施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计划,促进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协同联动,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转移,加强城市间优势互补和上下游协同,全面提升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二是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加快建设沪苏湖铁路、通苏嘉甬铁路,高效推进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统筹跨区域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域水利发展布局,建设长三角智慧物流体系。
三是加快建设幸福宜居长三角。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实施新一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跨流域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湿地等重要生态空间保护。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高数字化、精细化、协同化治理水平,提高长三角居民异地工作生活保障能力。
四是推进更高水平协同开放。更好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五个中心”。深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建设,促进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能级。
五是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持续深化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建设,形成更多创新经验。推进浙江嘉善县域高质量发展示范点建设,打造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典范。加快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深化沪苏浙城市与皖北城市结对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