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早上10点,当《格雷戈尔夫妇—跟我来电影院吧》的字幕出现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大银幕上时,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展映”单元真正拉开了帷幕。
这一刻,我们真实地感知到,北京影迷一年中最幸福的日子来临了。
如果说“抢票”是影迷的发令枪,那么,十秒能创造什么?
在北影节,十秒可以诞生一个全新的展映售罄记录——
据官方数据,4月18日中午12时,“北京展映”开放线上售票后,《悲情城市》4K版6秒售罄、《天若有情》4K版8秒售罄、《2001太空漫游》IMAX版9秒售罄。
这组数字背后,是一双双紧盯屏幕的眼睛,是一颗颗为电影而动的心脏。
在《格雷戈尔夫妇—跟我来电影院吧》放映现场,策展人沙丹与大家分享着选择这部电影启幕的心路历程。作为“北京展映”首场放映,这部纪录片再现了电影界传奇伉俪格雷戈尔夫妇的奇妙生活。他们因电影而相爱,并将电影作为彼此毕生的追求,创办了柏林国际电影节的青年电影论坛单元,发掘出大批优秀电影创作者。
看着银幕上他们创办的“兵工厂电影院”,回想起那个年代电影人口中说的“兵工厂影院的味道”,瞬间就明白了那家艺术影院之于那个年代电影人的意义——他们的精神之家。
银幕上的“兵工厂”与当下大家身处的资料馆艺术影院一样,都在诠释着艺术影院和电影策展的魅力。迷影精神的光波在银幕上下流转,照在大家脸上,映出虔诚的光。
这是一部关于电影策展人/学者/批评家的电影,甚至在豆瓣短评中,最高赞的评论是“推荐沙丹观看”。
显然,沙丹不仅看了,还将它带到了更多观众面前。
从这部首场放映的电影中,我们似乎寻到了北影节展映的策展内核——永不停歇的对电影的爱。
就像是每年北影节最快售空的影片几乎都来自经典修复单元一样,对经典的执念和热爱是北影节观众的特质。
无论是今年十秒内售空的《悲情城市》《天若有情》《2001太空漫游》还是一如既往难抢的《肖申克的救赎》《卡萨布兰卡》《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些历久弥新的“老片”构成了北影节展映怀旧与传承的精神气质。
但是只有怀旧吗?
当然不,今年的展映,在往回看的情怀之外还充满了向前看的气魄。
坦白说,今年的北京展映中,我觉得最特别的片子还不是那三部“十秒代表”,而是《晒后假日》《白塔之光》《花路阿朱妈》等一批稍微没那么热门的影片。
“环球视野”单元的《晒后假日》是新片中非常具有竞争力的一部,作为导演处女作,它的圆熟程度让人惊讶,对女孩和父亲之间关系的处理把控住了不同时空视角下细微的差别,这一次,我们在“环球视野”单元被夏洛特·威尔斯的作品惊艳,下一次,相信一定会在更大的舞台看到她。
跟《晒后假日》一样让我偏爱的还有来自“焦点影人”单元的新片——巴斯·德沃斯导演的《小世界》。当然啦,不只是我,影迷朋友的眼睛雪亮又毒辣,这两部电影一放出就成为本届展映出票量第一梯队的大热门。
《白塔之光》某种程度上应该算是“城市电影”,它呈现了一个非常具有文化标识性的世俗北京。导演张律身上东方文艺气质灌注其中,影片透出对亚洲文化的熟悉与融合,两位主演辛柏青和黄尧的表演也着实惊艳,一个是想到了他一定演得好,但却没想到那么好;另一个是没想到短短几年,竟能够呈现出一种突飞猛进的飞跃。
《花路阿朱妈》由本届“焦点影人”之一陈哲艺监制,入围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奖,代表新加坡角逐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特别之处在于这是一部新加坡和韩国的合拍片,其中透露出亚洲人共通的家庭观让人倍感亲切。
聊完这几部影片,我们会发现它们其实有着某种潜在的选片脉络。就像是策展人沙丹说的那样,“对于承载了众多色彩和功能期待的北影节,策展工作者的核心本领,就在于平衡好各方面的诉求。”
在关注国际新导演的同时,这几部影片也呈现出北影节策展在地缘性、文化亲缘性、性上的考量,或者说,是对“亚洲”这个地缘概念的重新发现。
站在“丝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的节点上,这种以亚洲为圆心对丝路沿线电影文化的再发现,一方面呈现出北影节的站位,另一方面,也在文化意义上践行着对本土及整个亚洲文化的再发现,这种文化主体意识背后,是文艺自信力量的滋长。在这些极具文化亲缘性的电影中,我们镜鉴自我,多维共振,探寻着自己的文化声音。
相较于“怀旧”式的回望,这便是我们刚刚谈到的,向前看的气魄。
从策展到展映,我们看到了北影节展映的用心,但一切用心终归要交由观众来检验。作为北影节的忠实观众,我必须要说,今年的展映体验,真的是近三年最好的一次!
最明显的是英皇电影城、美嘉欢乐影城三里屯店等传统热门影院时隔两年重新回到了展映!
对朝阳、通州的朋友来说,这两家展映影院那可是电影节期间救命般的存在。在三里屯逛逛街,吃个早午饭,去看下午场和晚场的片子,而后再与朋友一道在街边酒馆小酌。有时候话匣子是因为骂同一部电影而打开的,也有时候,在争执交流中,忽然就发现了某一部电影的妙处。这都是北影节期间不可替代的美妙体验。
上一次在三里屯美嘉影院看北影节展映片还是两年前的意大利电影《洞》,散场后与朋友就影片进行了几番争执,争到最后的结果我早己忘记,但那些坐在酒馆里聊电影、聊导演的愉快时光仍在我的记忆中,而这不才是电影节之于我们真正的意义吗?
今年的北影节,那种热热闹闹烟火人间的气息终于又回来了!
不仅是展映影院数量更多,影迷更加便捷。而且还推出了怀柔周末套票,仿佛去奔赴的是一场郊外山野之约,如同音乐节那般自由畅快,去选择自己喜爱的银幕,享受电影发起的狂欢。
不止如此。今年北影节下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延续了“十元观影”传统,十块钱的电影票,让全北京爱电影的人在节展中恣意感受电影的美好。
对了,今年还增设了一个XR单元,这种能看又能玩的互动型子单元,对于电影从业者和影迷来说,是一种即为前沿的技术探索、思维碰撞,但对我们普通观众而言,这种活动的乐趣在于新鲜好玩的体验!
强烈建议所有人都去尝试一把XR!穿戴着设备感受一种前所未有的时空穿越。尤记得多年前我第一次VR体验就是在北影节,当时戴上眼镜看了一个十分钟左右叫不上名字的影片,那种全新的体验与新奇感,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热闹、便利、便宜,北影节用百般姿态切中了不同观众的多面需求。生活本来就有百态,在众口难调中,北影节在探寻一条充满烟火气息的城市电影节之路。
当我从资料馆到天幕新彩云,再从三里屯美嘉到英皇,地铁公交上遇到那些脚步匆匆、脸上有光的人,总忍不住在想,他们也跟我一样,正在着急奔赴下一场电影节之约吗?
如果你没抢到怀柔的周末电影套票,甚至也没有买到心仪的展映场次,没关系,去朗园station的北京电影市场也一样能感受到浓烈的电影节氛围。因为今年它不仅是电影市场,更是一个与电影相关的大市集!
各家电影公司的展位上除了项目介绍外,还有诸多电影衍生品在等待大家发掘!去淘一些自己喜欢的电影周边,逛逛电影出品方展位,提前了解接下来会有哪些感兴趣的新片即将上映……甚至,去听一场创投,了解一部电影的创作与诞生。
今年北影节市场最大的特色就是一个“聚”字。它以朗园station为中心辐射整个园区,一进大门就能感受到热烈的电影市场氛围。甚至,展厅、市集、创投都集中在同一个大厅里,创作者、评审、媒体人、观众等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这种集市般的热闹让整个市场活动有了鲜明的“节庆”感。“聚”的意味被放大,“交流互鉴”被具象为大家的每一次对话、每一个眼神,在人群中不断流转。
徜徉其中,让人联想到平遥电影宫甚至是戛纳电影宫。如它们一样,依托某一特色主体建筑聚集起一个电影节的人气,让电影与生活不断发生着紧密的联系。
电影的力量源于生活,源于生活中那些真正爱电影的人。以前我们常说,到北影节看最好的电影,其实不仅有最好的电影,北影节还有着最好的观众和最可爱的电影人,大家共同建构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北影节。
这个春天,北影节的美好必得你亲眼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