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人流如织
省博吸引众多游客打卡
打卡鸣沙山
今年,兰州火爆“出圈”。中山桥堵了、快艇开得冒烟了、兰州的羊都要被吃光了……随着中小学正式开课,火热了两个月的暑期旅游市场进入尾声。8月28日,驴妈妈旅游网联合奇创旅游集团发布《2023暑期旅游消费总结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暑期旅游市场消费情况和趋势进行盘点。《报告》显示,今年暑期,国内长线游占据暑期旅游消费主导,占比超过七成,甘肃入围最热门长线游目的地。
暑期旅游消费 国内长线游占比超七成
《报告》显示,今年暑期国内游市场多面开花,出游人次超过2019年同期三成。除了常规暑期热门的滨海游、草原游外,研学游成为今年旅游市场的最大亮点。上海、北京、广州、成都、南京、杭州、深圳、武汉、苏州和重庆等地居民出游热情最高。
今年暑期,国内长线游占据暑期旅游消费主导,占比超过七成。北京、上海、陕西、江苏、四川、云南、山东、甘肃、新疆、内蒙古成为最热门长线游目的地。西南、西北地区暑期旅游的持续火爆,也带动了四川成都、甘肃兰州、陕西西安、新疆、云南昆明等重要交通枢纽城市旅游产品预订人次同比增幅均超过了200%。
跟往年相比,今年暑期长线游市场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小团化趋势。熟人组团、一家一团定制产品虽然价格比常规跟团游行程高出30%到50%,但从行程、车辆、食宿等各方面安排都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定制,受到更多游客欢迎。
据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统计,今年1至7月,全省接待游客1.97亿人次,初步测算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60亿元,较2022年同期分别增长129%和172%。
研学游市场火爆 体验经济受热捧
《报告》显示,今年暑期亲子客群和学生客群的全面回归,也让研学旅游市场尤其火爆。驴妈妈平台“研学”相关旅游产品搜索和预订热度同比增长超过200%。研学主题上来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学旅游产品更受欢迎。无论是跟着课本打卡国内名山大川、人文古迹,或到全国各地博物馆参观“国宝”文物,都受到研学客群的热捧。
甘肃省博物馆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综合性地志博物馆之一。目前馆藏各类珍贵历史文物、自然标本8万余件(组),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珍贵文化遗存。随着今年兰州旅游的持续升温,甘肃省博物馆的观众接待量在暑期达到了历史峰值,日均客流量维持在14000至15000人。
奇创旅游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景域驴妈妈集团董事长马磊表示,今年暑期,研学游从重要的细分旅游市场变成主流,集团旗下几乎所有旅游目的地都推出了研学游产品。研学游兴起背后体现的是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以及家庭消费方式变化的趋势。家长们希望旅途不只是观光休闲,更关心孩子们在旅途中的收获。因此,企业机构在研学游产品设计中,也要更注重互动性和体验感,让孩子们在旅途中有所收获。
跨城观演激发消费活力
8月28日晚,天津来兰的孙女士一家从小西湖公园坐上15路公交车,准备打卡南关夜市。这是他们结束甘青环线七日游后在兰州沉浸式旅游的第三天,“坐羊皮筏子坐出了西天取经的感觉。”孙女士读初中的儿子说,“以往跟着爸爸妈妈都是去南方旅游,今年夏天,选择了没有来过的地方,没想到收获满满。见识了不同的地理地貌、人文风情,品尝了数不胜数的甘肃美食。”孙女士说,“来兰州三天,一天一个夜市,前天去了正宁路,昨天去了大众巷,今天再来感受一下南关夜市。”
逛夜市、吃夜宵、去夜游……受高温天气影响,“白天宅晚上逛”的夜游成为暑期旅游市场特点。《报告》显示,7至8月驴妈妈平台夜游产品预订人次同比增长129%。主题乐园夜场、城市游船观光、景区灯光秀及非遗表演、旅游演艺、休闲街区成为游客追捧的热门“夜游”打卡目的地。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音乐节、音乐会、演唱会、话剧、音乐剧等各种类型的演出百花齐放,成为拉动地方文旅消费的新引擎。定制跨城“观演+旅游”产品的人次超过2019年同期,而这类产品的游客年龄也以90后、00后的年轻客群为主。
以薛之谦兰州演唱会为例,8万余名观众中,75%的观众是外地人,他们到兰州,不只是看一场演唱会,还带动了兰州住宿、餐饮、旅游等行业的整体增长。各大目的地也紧抓这一趋势,吸引更多年轻消费客群。
“十一”出境游有望迎来年内高峰
《报告》显示,相较火热的国内游市场,今年暑期,平台出境游预订人次仅为2019年同期四成。中国澳门、中国香港、泰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英国、法国、西班牙等目的地成为平台最热门出境游目的地。
《报告》分析,出境游复苏节奏仍依赖于签证、国际航班供给和目的地供给的恢复情况。今年暑期东南亚的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包括日韩旅游复苏都较快。欧美方向,英国由于直飞航班加速恢复,加上签证预约相对便利,所以英国也是暑期游客预订咨询比较高的目的地。“十一”黄金周即将来临,预计将迎来今年年内的一波出境游高峰。但由于大部分欧美目的地签证及航班供给仍受限,免签、落地签以及一些有直飞航线的目的地预计会迎来更多中国游客。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蔚霞 文/图
(兰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