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王义伟/文 2023年10月17日,新一轮巴以(哈以)冲突进入第11天。
不少观察者预判的以色列突入加沙地带、与哈马斯发生激烈巷战的局面并没有出现。目前的情况可以用两句话概括,以色列举兵不定,哈马斯收敛锋芒。
以色列举兵不定,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是一场大规模的地面进攻,战前准备需要时间,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另外,以色列要求加沙北部上百万的居民撤离到南部,也需要时间。至于主观原因,笔者在之前的评论中、以及在新浪网的直播连线中已经有过分析。加沙和以色列,互为以军和哈马斯的死地,只有快进快出的短时间突袭才是实用的战法。如果以军大规模、长时间进入加沙地带,遭哈马斯利用庞大复杂的地道网络抗击,不但可能达不成作战目的,还有可能蒙受巨大损失。
现在看,以军大规模进入加沙地带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尤其是加沙北部不少居民撤离之后,以军进入之后即便造成了平民伤亡,也会稍稍减轻道义压力,因为之前以军已经通知居民撤离。但是,如果以军进入加沙北部,能否达成重创哈马斯的目标,就难说了。
至于哈马斯,在10月7日偷袭得手之后,对于以军连日来的大规模空袭,只有零星的、象征性的还击。它现阶段的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为可能到来的以军的清剿做准备。与以军相比,哈马斯旗下的武装派别卡桑旅明显处于劣势。但是,卡桑旅并非不堪一击。公开资料显示,卡桑旅有3万人,而加沙地带的地道长度有500公里、深入地下30米到40米。3万人据守500公里的地道与以军对抗,实力不容小觑。
两军对垒之外,相关国家的外交斡旋也在加紧进行,其中美国的态度至关重要。
美国的态度有两方面,严惩凶手(哈马斯),但不能伤及无辜,造成人道主义灾难。所以,美国拜登在接受采访时,一方面支持以色列打击、铲除哈马斯,一方面也不赞成以色列占领加沙地带。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第一时间访问以色列,再到周边国家游说了一圈,然后又回到了以色列。布林肯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劝说埃及和以色列开放加沙南部的拉法口岸,以便外国公民从口岸撤出加沙,国际援助从口岸进入加沙。现在看,布林肯已经说服了埃及,还没有说服以色列。所以,埃及方面传出消息,拉法口岸即将开放,但是遭到了以色列方面的否认。
展望未来一段时间的局势,除了以军何时、以何种方式展开地面行动不好推测,笔者有两点预判:人道援助会随口岸开放送达加沙,南下的加沙北部居民中会逐渐有人冒险回家。
拉法口岸应该会开放。一方面这是美国的要求,以色列不大可能驳美国的面子。另一方面,加沙地带医疗资源、民生设施已经崩溃,已经出现人道主义灾难了。在埃及已经答应的情况下,以色列迫于各种压力,应该会开放口岸,方便国际救援物资的进入。
至于从加沙北部跑到南部的居民,在最初的恐慌渐趋平息之后,一部分“大胆”的居民可能会忍不住返回北部。这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冒险回家。如果这种苗头出现了,对于以军在加沙北部展开行动,是不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