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专稿(山今/文)播出过半,《繁花》豆瓣8.1开分。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或许有些意外。毕竟,在开播之初,围绕《繁花》的讨论是“降维改编”、“郭敬明”、“浮夸”……
但又没那么让人意外。
随着剧情的发展,后期的《繁花》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实现了口碑反转,关注讨论的观众越来越多,为之发声的观众也越来越多。
实际上,即便有8.1分的加持,《繁花》仍然处于口碑两极分化的局面,颇有“彼之蜜糖,乙之砒霜”之味。
那么,到底该如何定义《繁花》?
01 “地狱开局”
《繁花》的开局并不顺利。
在三年拍摄、五亿投资、王家卫作品的加持下,立项初期的《繁花》可谓万众期待。但从释放预告片开始,对《繁花》的期待逐步演变成了“看乐子”。
甚至不少观众用“沪语版《摆渡人》”总结《繁花》预告片呈现的气质。
直到剧集真正开播,这种局面也没能扭转。
原著粉丝不满王家卫的“魔改”,部分观众调侃《繁花》是“小时代之繁花时代”;还有观众质疑剧集片头曲和美剧《继承之战》的相似,另一部分观众则为“《繁花》里的上海到底真不真实”争论不休……
这些不满与争议不无道理。实际上,《繁花》确实是一部没那么王家卫的作品。
这其中或许存在着王家卫的妥协。比如时不时穿插于剧情中的普通话旁白,主要作用是解释故事背景,让观众看得更清晰。
王家卫过去也爱用旁白,但无论《阿飞正传》还是《重庆森林》,其旁白都有画龙点睛之效,既营造了氛围,也让情绪变得更鲜活。
但《繁花》的大部分旁白都呈现出勉强补救之感,主演胡歌仿佛只是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让剧集失去了王家卫韵味,反而像王家卫的模仿者。
台词亦是如此。过去王家卫作品中的台词,富有诗意,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而《繁花》里却难见值得传播的精妙台词。
如男主角阿宝和初恋雪芝再见时,雪芝一句网络流行金句“我希望你过得好,又怕你过得太好”,仿佛误入张嘉佳、大冰的书,说出自郭敬明之手好像也不违和。
《繁花》中的商战,也难见王家卫的痕迹。
实际上,在所有王家卫导演的作品中,只有《繁花》没有留下他的编剧署名。本作编剧是秦雯(《我的前半生》《赘婿》《伪装者》)。
仅从故事上看,王家卫确实更接地气了。
从100块炒股的阿宝开始,到盛极一时的商人宝总,其中穿插着80万外贸生意单、炮制名牌“三羊牌”、黄河路餐厅保卫战等等故事,还有汪小姐、玲子、李李等女性群像,《繁花》的故事够简单、连贯、直接、完整。
放弃王家卫擅长的碎片化叙事结构,选择简单易懂的商战故事,或许是《繁花》能更贴近当下观众的原因。
但这种选择,也失去了某些独属于王家卫的味道。
过去的王家卫擅长拍情绪,关注社会边缘人,靠感情推动叙事;《繁花》里的王家卫,却在拍商战,讲述时代弄潮儿的大男主爽文。这大概也算得上一种妥协。
拍感情可以很虚很抽象,但拍具体的商战需要“实”。
越想贴近现实越容易暴露短板,《繁花》商战的问题在于,太小儿科,太小题大做。
头几集讲宝总和魏总争抢80万外贸生意单,双方打了两集太极,最后宝总的制胜法宝竟是“魏总不知道单子有80万的量,只能买下10万”。通过矮化对手来衬托主角,不算优秀的剧作。
后续宝总帮助至真园度过难关,也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靠的是恰好有几个香港商人探亲带了香港厨师。从剧作角度看,这也有些偷懒。
或许妥协是必然的。一部电视剧,三年拍摄,巨额投资,大概不能只是属于王家卫、观众的作品,就像剧集中不时闪现的广告商LOGO,它也属于投资方。
02 渐入佳境
尽管开局口碑不算太好,但播出过半后,《繁花》豆瓣8.1开分,这算得上不错的成绩。
可以用“渐入佳境”形容《繁花》的口碑走势。
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群像逐渐丰富,阿宝与汪小姐、玲子、雪芝等女性角色的感情纠葛展开,《繁花》也步入了正轨,不仅口碑逐渐反转,讨论度也越来越高。
或者可以说,后期的《繁花》,才是真正属于王家卫的《繁花》。
众所周知,王家卫擅长拍感情与情欲。《繁花》后期开始展示人物情感与内心状态时,王家卫太得心应手了。
比如汪小姐与阿宝的初识。阿宝帮汪小姐贴邮票,黄昏的光打在两人脸上,水壶冒着热气,镜头被放慢,时间的流逝似乎也慢了下来,两人的感情在漫长的贴邮票过程中升温,美好又意境十足。
又比如汪小姐耳环事件后,王家卫拍了一组众人情绪状态的蒙太奇。面对检讨书无从下笔的汪小姐,死气沉沉的葛老师,苦闷的陶陶,雨中流泪的玲子,离散、惆怅、孤独。
这些或私密、或孤独、或困惑的感情,才是王家卫的统治领域。或许也可以说,王家卫就为了这点醋,包了《繁花》这盘饺子。
《繁花》后期的口碑反转,也得益于剧本中对于群像的塑造。
尽管阿宝是大男主,但无论李李、汪小姐还是玲子,都非常立体、复杂。
她们各具代表性。李李像一位进入黄河路江湖的侠客;汪小姐有着完整的女性成长线,一句“我是我自己的码头”让无数人动容;玲子则彰显了上海本帮女人的精神,市井又极富生命力。
正是这一个个立体的角色,让《繁花》里的上海变得生动。观众愿意讨论她们的生活,也愿意关注她们的命运。
对于90年代上海城市景观的呈现,也是《繁花》区别于其他国产剧的地方。
过去,王家卫一直与香港这座城市紧密关联。他几乎所有作品都与香港有关,他的作品展现着城市与人、时代的关系。
《繁花》亦是如此。为了还原90年代的上海,王家卫花了很大的精力,比如1:1搭建黄河路、登报搜集90年代上海老物件。
尽管对黄河路的呈现引发了诸多争议,不少观众觉得霓虹灯太亮、像民国,对比《孽债》《股疯》等更朴实反映90年代上海市民生活的作品,《繁花》似乎过于浮夸。
但这或许正是王家卫的作者性所在。看到后期,才了然王家卫想展现的是时代气质。
《繁花》中的黄河路,覆盖着一层明亮又怀旧的滤镜,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不见阳光,只有永远闪耀着的霓虹灯,好似不夜城。
王家卫复刻的不仅是黄河路,更是一种被扭曲、美化的记忆,一个时代的繁华与突飞猛进。正如他在采访中说的那样,“我们要还原的是当时人当时的感受”。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遍地是黄金,无处不是机会,因此黄河路需要极尽繁华,也因此,故事的主人公阿宝需要昂扬、积极——胡歌采访中说王家卫希望他演出李逍遥的感觉,朝气、无畏、不服输。
“我看到的已不是一个人、一条街,而是整个时代。”王家卫用来形容《一代宗师》的话,恰好也能用在《繁花》上。
03 《繁花》到底灵不灵?
一半王家卫,一半郭敬明。又灵,又不灵。那么,到底该如何评价《繁花》?
实际上,对于内娱国产剧来说,《繁花》已经足够突出。
剧本没有注水;每位演员都很用心,甚至可以说唐嫣等演员贡献了职业生涯最佳表演;摄影、打光、服化道考究,实实在在的电影质感;从类型上看,在遍地偶像剧的内娱,它也提供了多元的选择。
算不上大爆,但各项数据也印证了《繁花》的热播——站内热度破3万、猫眼全网热度榜第一、云合霸屏榜第一。鉴于《繁花》的人物群像较出彩,后期可能还会有不错的长尾效应。
从这个标准看,《繁花》甚至是我们呼吁、期待的那类国产剧。
但这远远不够,因为这是一部王家卫作品。甚至可以说,《繁花》是独属于王家卫的“奢侈品”。
大多数国产剧都在几个月内拍摄完成,即便是公认好剧《漫长的季节》,拍摄时长也不到4个月,而《繁花》拍了3年。
2020年9开机,演员杀青后甚至多次回组补拍,直到23年底,才正式上线。
在降本增效的当下,网传《繁花》单集成本高达2000万(另一说是5亿投资)。
黄河路1:1置景;制作班底豪华——《卧虎藏龙》的视觉总监、《妖猫传》的美术、《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摄影;甚至连配乐,大部分也都用了价格更贵的原录音版权。
能以如此速度、如此投资拍电视剧的导演,大概也只有王家卫了。顶级的行业资源,顶级的华语导演,对应的也该是顶级华语作品。
《繁花》上线前,包括外媒在内很多媒体,对它的期待是“续《花样年华》《2046》宇宙”;剧集上线后,更有不少国外的王家卫粉丝在等版权、求英文字幕。
在此之前,几乎没有一部国产剧拥有如此待遇。从这个角度看,《繁花》本该呈现出更好的样子。
之于内娱,《繁花》大概是成功的;之于王家卫,《繁花》或许又没有那么成功。
且看影版《繁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