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们并不缺少应对传染性疾病的技术手段。正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艾静文教授所说,2003年鉴定非典冠状病毒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而到2020年,仅用数天时间就公布了新冠病毒的全基因序列,诊断技术已经日新月异。但感染性疾病临床防控中存在的功能设置及流程部分缺乏、数据管理分析能力不均匀、基层专业培训与教育薄弱等挑战仍待解决。
这意味着新冠疫情的出现不仅给感染性疾病的临床防控积累了宝贵经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染病防治体系如何建立,才能在再次面对疫情时,及早发现并阻断传染病进展,提出有效的治疗手段?
要实现这一目标,建立有效范围更广的全国传染性疾病监测网络,构建早期预警平台是关键。在张文宏看来,未来的重要工作是把不确定的新发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的预警做到临床实际工作中去。基于此,将有大量的基础工作要做,不单单是检测标本的收集、转运等一系列基础研究工作,还包括临床检测、新型诊断方式研究等。
张文宏表示,发起网络实验室建设,旨在共同推动感染病领域的临床技术进步和学术科研提升,希望能专业互补、各尽其力,助力提升我国的传染病疫情应对水平。未来,基于医院系统的病原体监测数据库、病例库和样本库,结合预测模型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疫情的早期防控和救治将得到有力的应对。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伟炳教授则认为,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以科研为基础,而监测数据是研究的起点。传染病监测用于科研的发展趋势,将有利于打通部门、机构间与传染病相关数据的壁垒,实现多元数据共享。在传染病发生、发展的多个环节,尤其是在传染病危险因素这个节点上,需要建立多系统、多部门、多层级的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及平台,从而提升传染病预警的敏感性和及时性,充分发挥我国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优势。
此外,张文宏还谈到,感染性疾病的领域的发展核心是合作,建立网络实验室这一体系能够让三甲医院的触角触及到基层、触及到临床一线,通过协作来提升一定范围内的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能力、研究能力和转化能力等,进而推动学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