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金融 >内容

演出“退票潮”下:恶意的煽动与权益的呼唤

2023-09-07 17:10:52来源:
导读 记者/李晶晶编辑/刘汨票务制度在今年的演出市场上争议不断 | 资料图今年上半年,伴随着演出市场的复苏,围绕票务销售制度的争议,一波未...

记者/李晶晶

编辑/刘汨

票务制度在今年的演出市场上争议不断

票务制度在今年的演出市场上争议不断 | 资料图

今年上半年,伴随着演出市场的复苏,围绕票务销售制度的争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老规矩”和“新制度”都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不退票”是演出业奉行多年的“行规”,但上半年多场演唱会、音乐节都出现了“退票潮”风波。这其中有“黄牛”的造谣生事,目的是让主办方打开退票通道,为自己倒票兜底。但更多普通观众认为,退票本就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在多地尝试推行的“强实名制”也并不顺利,观众没法退票也没法转赠,开始组团维权。主办方也担心,过低的“容错”空间会降低人们的购票热情。而“溢价票”并未绝迹,在“黄牛”转战“代抢”市场后,有的热门演出开出了数千元的代抢费用。

五月天北京演唱会外没有买到票的歌迷

五月天北京演唱会外没有买到票的歌迷

有人在退票群内提议以“安全隐患”投诉

华晨宇演唱会官方认为有黄牛恶意煽动退票

“强实名制”演出现场曾出现“冲卡”事件 | 资料图

需要保护的消费者权益

5月30日开票的五月天杭州演唱会,实行了“强实名制+阶梯退票”的方式,订单生成72小时之前退款按照票面价格6%收取手续费;订单生成72小时之后至开演前72小时前按20%收取手续费;开演前72小时内不再接受退票请求,在开演前三天二次开票出售被退回的门票。

这种“强实名制+阶梯退票”的方式得到了乐迷的广泛认可,被认为在参照了火车票和机票的退票模式之后,既遏制了黄牛倒票行为,也给了观众“容错”的机会。

不久前,江苏省消保委针对“退票难”现象发声:在实名制情况下,消费者在遇到特殊情况时可以选择退费,并根据不同时间承担不同费率的违约金。同时可推出“候补”机制,允许其他消费者按照购票时间依次递补。若经营者因故取消演出,也应当参考航空公司政策,根据时间节点给消费者一定补偿。为有效避免“黄牛”多次无故退票,可建立信用监督制度,对于多次无故退票的账号,在一定期限内限制其线上预约,要求其线下购票。

从2018年开始,张彤曾参加过多次由文旅部组织的研讨会,他提到制定统一退票细则的困难,文旅部需要考量主办方、文旅从业者等商家的利益,消费者投诉热线则承受着批量投诉的压力,更从消费者角度考量,各方一直存在分歧。“能否强实名制、退票能否阶梯退、怎么退,什么时间段能退、收取多少手续费,从2018年讨论到现在,没有一个可参照的统一标准。”

张彤认可,类似阶梯收取退票费的办法,可以减轻票务乱象对各方的压力。“但希望有一个统一的参考标准,“退多退少、退票时间分别在什么时候、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分别怎么退、大型小型的演出分别怎么退,这些都需要细化。”

相比演出界业内的迟疑,观众群体更加迫切盼望明确的退票制度。据新浪校园8月25日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谈及“抢票难”的问题,超6成的网友都认为是黄牛炒作;对于“退票难”的现象,超8成人觉得是平台设置霸王条款,侵权弱势消费者。

在上半年的多次退票风波中,很多观众都提到,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演出票也应属于“7天无理由退货”的范畴。这样的诉求在法律上并未得到更多支持,在2018年的一起网购演出退票手续费案中,北京市二中院没有支持消费者的诉讼请求,理由是:演出名称、时间、地点等重要内容,在订单界面有明确说明,不会影响消费者对演出信息的认知,进而影响其是否购买门票的判断。如商家已明示票品不支持退换,消费者购买后因自身原因单方解除合同,应承担解除合同后的法律后果,主办方并无责任与义务支持其单方面违约行为。

国樽律师事务所主任封跃平认为,平台依法依规展示了票务退换政策,消费者购买后因自身原因单方解除合同,应承担解除合同后的法律后果。演出票务本质为服务销售,具有极强的时效性、有限性,而非传统的商品买卖合同,不适用于“七天无理由退货”。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对深一度表示,从 《消费者权益保》的角度,七天无理由退换货的制度不适用于演出票退票。但根据民法典,不允许退票规定是不公平不合理的格式条款。

朱巍也认可“退票+阶梯制手续费”的售票制度。“无论哪种方式,票务市场健康发展的前提,都是要保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陈依婷、周迪、田扬、张彤为化名)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