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第八届中欧文学节第五场作家对话以“家庭还重要吗?”为主题,在北京熹阅堂图书馆举行。这场对话探讨文学中的家庭表达差异,以及作家对家庭、写作之间关系的看法。
法国作家阿尔玛·布拉米率先分享了她在写作中的成长与中国的关系,以及她对自己早期作品和家庭议题的态度。她强调了对家庭主题的探索,将家庭视的源泉和痛的根源,并提到和家人对爱的不同表达方式的挑战。
另一位作家陈思安则以她的作品的创作过程为例,探讨了当代青年人的家庭观。她通过对京津冀周边40组采访者的观察,勾勒了人们对家的观念、如何在城市间流动以及现代家庭组建。她将家庭视的教育和传达的场所,并强调不同代人对爱的理解有着较大差异。
从大家族到核心家庭、再到当代流动性和无根化的趋势,作家们从不同视角剖析家庭在创作中的复杂性和对爱的理解,引领观众深入思考家庭关系对个体成长和创作的重要性。
接下来,两位来自不同成长背景的作家,分享了在写作与情感表达方面对独生子女的理解。
陈思安以戏剧工作坊中的任务表为例,探讨了作为独生子女在人际关系中可能遇到的困境。由于有限的代际传承经验,可能会影响独生子女对家庭和社会的理解。
而布拉米则以自己的家庭为例,讲述了独生子女和多个子女家庭的区别。孤独是独生子女的常态。因缺乏参照,他们较难与他人产生深厚的链接,这影响了他们对人际关系的看法。这种限制也影响到了布拉米创作和作品中的人际关系描绘。
两位作家还探讨了母亲这个身份对写作的影响,以及家庭给创作带来的安慰、困惑和挑战。
阿尔玛·布拉米坦言成为母亲能够给予她超越痛苦的能力,但也带来焦虑和责任感。在创作中,她发现母亲身份赋予她更深的感性,但也使她不得不控制自己,更多展现出对生活的积极信念。
陈思安则提到了家庭赋予她的自由。她感到幸福的是,父母没有对她施加结婚、生子或特定职业的压力,给予了她很大的自由。然而,她在这种自由的背后,要达成真正的交流和理解,依然需要双方持续努力。
布拉米和陈思安的对话为观众呈现了多元的文学视角和家庭观,令观众也从作家的角度思考了家庭在创作和个体成长中的重要性,引领人们探寻家庭、创作与情感之间微妙而深远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