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后期,商人吕不韦准备做一桩大生意——谋国,他看上了正在赵国当质子的公子异人。
为了拉拢异人,他耗尽财产,为异人疏通关系。不仅给他认了昌国君的正妻华阳太后为母,吕不韦甚至将自己的宠妾赵姬送给异人。
在吕不韦的帮助下,异人改名子楚,成了华阳太后的儿子,被立为太子,随后继秦王之位,吕不韦也如愿得到了回报——秦国相邦之位。在秦庄襄王死后,他还被嬴政尊为“相父”,地位到达顶峰。
这一桩桩事件,催生出一个传言:其实赵姬被吕不韦送给秦王时已经怀有两个月身孕,而嬴政继位后称吕不韦为相父,其实就是想光明正大地称呼自己的父亲。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证伪。《史记·吕不韦列传》中提到“吕不韦娶邯郸最善舞之姬,知有身。庄襄王见而悦之,吕不韦怒,念已破家为之,欲以钓奇,遂献其姬。姬匿其有身,至大期日生子政……”。
意思是说,吕不韦知道赵姬有身孕,还将赵姬送出去,随后赵姬生下了嬴政。
古代医学条件较差,妇女通常在妊娠两个月后才能发现自己怀孕。因此,吕不韦知道赵姬有身孕时,此时赵姬恐怕已有两月身孕。
如果要使秦庄襄王察觉不到迹象,那么赵姬起码要怀孕十二个月,可是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况且,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便有主管王室事务的官员,每一个王室子弟出生后,官员都要严格推理这个孩子的血统是否纯正,然后下发类似身份证明的东西。
秦始皇能够继位,就说明他在王室层面上是个被认可的王室成员。否则,秦国上下,无论王室公卿,还是平头百姓,都不可能让一个外人即秦王王位。
所以,嬴政并不是吕不韦的儿子,只是吕不韦送出赵姬的时间比较巧合,这才造就了嬴政的身世谜题。
从《史记·吕不韦列传》便可看出,太史公生活的汉武帝时期,有关于秦始皇身世的传言已经流传得十分广泛。
那么,从嬴政出生的战国末期开始,到《史记》成书的汉朝初期结束,谁有动机、有能力、有兴趣对秦始皇的身世进行传谣呢?
首先,便是畏秦国如虎狼的山东六国。他们在战场上打不过秦国如狼似虎的锐士,便只能使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舆论场上大肆攻击,称秦军为虎狼。
因此,这些国家便有动机主动传秦始皇身世的谣言。只要造谣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那么秦始皇的形象便会骤然破碎,吕不韦的地位也不复存在,秦国的统治阶级便会发生动乱。
其次,有动机对秦始皇造谣的,便是国内的政敌。纵观秦始皇一生,有几个重要的节点:继位、嫪毐之乱、赐死吕不韦、统一六国等等。
这每一个节点,都触碰了其他人的利益。
在继位这件事上,他触碰自己弟弟——长安君成蟜的利益,后来成蟜逃亡,也证实这个观点。嫪毐之所以叛乱,也有一部分觊觎秦国王位的原因。
赐死吕不韦,同样也招致吕不韦门客的怨恨。吕不韦虽然是秦国的相邦,但热衷于养士,《吕氏春秋》便是他和门下士子一起编纂而成。
春秋战国时,任侠之风盛行,士大夫善待门客,门客则为主子鞠躬尽瘁,如同智伯止于豫让、荆轲至于太子丹。
这些门客的主子被嬴政所杀,而且自己又没了饭碗,于情于理都得为吕不韦报仇,因此自然有可能造谣秦始皇。
原来,早在战国末期,谣言的种子已经被种下,经过两千多年后的生长,秦始皇的身世之谜自然成了人们喜欢谈论的话题。
而太史公,则为这颗种子施肥。鲁迅曾评价《史记》: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意思是,《史记》虽然在史学价值上有所欠缺,但其文学价值在史家之中却是无出其右。就像在读没有韵脚的《离骚》一样,令人收获感动。
事实上,这种文学性,在《史记》的多处都有表现。《李将军列传》中,还涌现出没石饮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等典故;《项羽本纪》中,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故事也让人热血沸腾,这都是《史记》文学性的鲜明体现。
而关于秦始皇的身世,这个话题显然极度有利于太史公文笔的发挥,因此自然被大书特书。
而秦始皇的身世也随着《史记》的闻名而变得妇孺皆知,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里不断发酵。
但是,事实上,人们并不在意秦始皇是谁所生,人们只是想有个话题聊天罢了。
中国可以说是最不在乎血统的国家,作为草民的陈胜可以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平民出身的刘邦还是战胜了贵族出身的项羽,夺取了皇帝位;甚至当过乞丐的朱元璋都能得到皇帝的位置。因此一个私生子当了皇帝,实在不是什么大事。
人们在意的,是那个统一六国,建立后世中华民族格局的秦始皇,正是有了这个身份,谣言才能发酵,而不是随着历史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