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图虫创意
“考研热”降温了?
考研辅导名师张雪峰又上热搜了。去年12月,他曾在社交媒体上称“个人感觉,明年考研人数可能会下降”,结果预言成真。
“二战三战”、“逆向考研”......距离研究生答案笔试还有一个月,考研们正在摩拳擦掌。但每年这个时候,报考数据总让他们心里添堵,倍增焦虑。
近年来,“考研热”一直是考研人们习惯讨论的话题。2017年报考人数首次突破200万,2022年就已经突破了400万,2023年更是创了新高474万,十年间增长了298万。
有将近一半的大学毕业生都报名了考研,于是考研又被称为“第二次高考”。与此同时,尽管有一定规模的扩招,据《新东方2023考研报告》,2010-2022年的考研录取比例在13年间降低7.48%。2023年300多万名学子“陪跑”,从数据上看,一些专业的国家分数线甚至超过了400分。
这一话题也引起了众多学者和专家关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委梅兵提到,代表国家最高教育水平的研究生教育,目前出现的考研“高考化”趋势需要警惕。
有专家认为,当前,考研已经出现了“高考化”的趋势,给考生以及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不少新问题。“现在很多本科生都热衷于考研,甚至有的大学还以考研作为目标来组织本科教学。”这位专家担心,围绕考研组织教学,会将大学办简单化。
在专家们看来,“考研热”已是“过热”,这种“热度”正在助推考研“应试化”,并且加剧学历贬值。还有人不禁发问,“我们需要有那么多人考研吗?”
对于今年的报考趋势,此前一些教育机构及媒体继续“看涨”,甚至预测报考人数即将突破500万。
“冷水”突如其来,但并非没有迹象。一位知名考研机构的工作人员向中国新闻周刊分析,从涨幅来看,考研报名人数涨幅有放缓趋势。
该工作人员表示,近6年的考研报名人数涨幅有4年都在20%左右。相比前几年持续创新高的情况,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涨幅仅有17万,远低于2022年的80万涨幅,达到历史低点,仅为3.7%。
考生减少36万,虽不足以说明考研已经实实在在地“降温”,但这一波动仍然引发了广泛的热议。有专家提到,报考人数远低于民间预估,显示考生报考渐趋理性。
报考意愿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选择出国留学的人增加了。也有学者从研究生招生的结构性变动上找原因。近年来,保研的比例不断增加。此外,学硕规模一再压缩,专硕比例持续扩大。根据教育部的规划,到2025年,硕士专业学费研究生招生规模要扩大到招生总规模的2/3左右。
上述考研机构的工作人员分析,“学硕坑位减少,使得更多人优先考虑专硕。但不少专硕的学费远高于学硕,多所高校延长专硕学制至3年,在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家庭对考生教育投资的价格敏感度也更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考研报名人数减少背后有几个因素,主要影响因素还是就业。当前形势下,更多学生对就业的价值追求要高于考研。
考公性价比更高?
考研是为了什么?从近年的“专硕热”不难看出,考研的需求与就业已经牢牢绑定。然而现实是,一些硕士就业能拿到的工作岗位和薪资甚至不如本科毕业生。
这几年,有关“第一学历歧视”的话题反复引发热议。本月,有媒体发布的调查问卷显示,超六成受访者呼吁破除求职中的“第一学历”限制。低起点学历成为“污点”,用人导向存在“唯名校”的倾向。
在学历贬值的情况下,学历对就业的影响更加复杂多元。去年12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谈到,现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低于大专毕业生的就业,大专毕业生的就业低于中专和高中生的就业,“学的越多,就业率反而越低”。
在考研话题的相关帖子下,有一条留言提到,尽管研究生持续扩招,但能为就业带来显著帮助的高校、专业招生名额并不多,“即便把985/211高校的大部分专业,一本院校的强势专业,二本院校的万金油专业也考虑在内”。某种程度上,研究生扩招这个就业的“蓄水池”,来到了一个新的节点。
2014年,考研报名人数也曾出现回落,同比减少4万,5年内首降。当时,有媒体调查提到,短期内硕士生收入并无明显优势,加上考研投入时间和费用成本是考研人数下降的主因。相关的话题则是:“考研会影响工作吗?”“考研会拖就业后腿吗?”
这并不是说,学历提少不能对就业带来帮助。麦可思数据显示,学历提升随着毕业时间的推移,可以带来更好的经济回报和就业感受。通过对2016届本科毕业五年后学历提升与未提升人群的月收入对比发现,有过学历提升人群的月收入(11099元)比学历未提升人群(10256元)高843元。
但眼下,一些考研人的心态、观念无疑发生了一些变化。近年来,有关“硕博毕业生挤进县城”的报道不时彰显着一个信号:“考研的尽头也是编制”。
在“考研热”降温的同时,“考公热”仍持续升温。中公教育相关人士表示,国考在今年依旧呈现了招录、报名人数的“双涨”趋势。2024年国考的招录人数为39561,比去年增加2461人,涨幅近7%,根据国家公务员局公布的数据,截至报名资格审查工作结束,共有303.3万人通过招录单位的资格审查,比去年同期增加43.53万人。平均竞争比为77:1,高于去年的70:1。各地公务员招录仍有向应届生倾斜的趋势。
考研从来就不是什么“盲目”的,而是一种机会和成本的权衡。有网友直言:不是研究生高攀不起,而是考公更有性价比。
在储朝晖看来,对于很多本科毕业生来说,如果现在能找到一个就业的岗位,尽快就业相比考研究生来说更现实一些。很多人对读了研究生后再找工作的预期也相对降低了,读研有时间和经费成本。
不过,储朝晖表示,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减少的幅度不是太大,降低还是有限的,只是说明在这几十万人心目中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