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金融 >内容

艺术家陈量眼中的《铸印》:黄沙、礼仪与乡土之国

2023-12-10 17:21:09来源:
导读原标题:艺术家陈量眼中的《铸印》:黄沙、礼仪与乡土之国陈量,艺术家,艺术乡建实践者,现供职于中国美术学院。在篆刻艺术家何效义与古法...

原标题:艺术家陈量眼中的《铸印》:黄沙、礼仪与乡土之国

陈量,艺术家,艺术乡建实践者,现供职于中国美术学院。在篆刻艺术家何效义与古法干模铸造法传承人张海荣合作的铸印项目中,陈量主持了第一场工作室讨论会。

2019年,在何效义的工作室中,何效义与作家阎海军、艺术家陈量、策展人高非、书法专业研究者乔棕等人就“铸印”这个艺术项目展开了讨论。在讨论会中,陈量说:“我觉得铸这个词本身就富有多重的含义,一方面有回归、生成,还有各方面有探寻,和得到一种新的事物的期待。”“铸印”是一个以“刻写”为指引和观念母题的创作实践,对这场创作实践的记录集成了《铸印》一书。本文即是艺术家陈量为《铸印》一书写下的书评,转载已获作者授权。

甘肃省通渭县马营镇油坊村,世代以干模土法铸造农村庙宇用以仪礼的铁钟师傅张海荣,在2018年一个稀松平常的下午,与艺术家何效义的密切合作中,倒铸出了人生第一个铁印。

在《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一书中,葛兰言竭力“自下而上”,在乡野寻找上古中国礼仪文明的起源,认定以农耕土地为根基的礼仪最终演变为中国社会的礼仪化制度,这是乡土中国的总体社会事实。

这种社会总体性叙述,在何效义的“铸印”项目里,具化为农耕民族的土地逻辑与农业精神的混融。沙土倒模,废铁熔于一炉,最终浇铸成汉字灵性魔块。出生于贫瘠土地的通渭人何效义,将它们视为“礼物”。莫斯在《论礼物》中反复道明:礼物之灵,是人们将灵魂融于事物,亦将事物融于灵魂的社会行为。

因之,“物的社会生命”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天、人与物混融的观念体系之中。《铸印》里何效义的日记中,铸造师张海荣说:“不要说那第一滴雨我能听见,就是房子上面落了鸟,我都能知道是几只鸟。”这种灵性,源于中国农民内化地认为自己生存活动的一丝一毫,都被“通天”这种超自然的魔力所控制。甘肃农谚有:“三天东南风,不用问天公”,意在天象预兆降雨。张海荣也说自己“每一天都要看云从哪个山头过来”,意在判断天象,趋利避害,把握铸造的时机。这种观念体系中,物不是作为单独存在的物质,它既是超自然力的结晶——天爷赐予的命,又维系着造物者的灵魂。一旦违背“天爷之命”,这些物便会带来致命的危险。这些物在道德上、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来自人对天爷的尊崇,甚至连同整套铸造的工艺流程、祭火仪式以及最终物品的交易。

印章本来就承载着命运,作为咒语的名字或者格言。因此铸印似乎有这样的意义:一方面,它将制造物的仪式、人与物的关系和书写语言融通起来;另一方面,它又是无用的,丧失了印章使用的功能性,这似乎支持着铸印仪式过程的灵力并祈愿着人们放下占有物质的贪婪欲望。这可能就是中国人所说的礼。

《说文》中谈到的“礼”,其意旨在“事神致福”。现代社会观念中,早已从这种“天”的自然观僭越成了“人类中心论”。而汉字崇拜、铸造礼器这些乡土观念依然叙述着“物的社会生命”。铸印所做的,一如农人在其日复一日的艰苦劳作中,像孩子依靠父亲一般依附于祖先与土地;他们乞求故土慈悲,保佑突如其来的灾难不会毁掉丰饶的希望。

而与此同时,张海荣倾诉道:“印浇出来了,图像印好得很……昨天他们来了不让再干了,你的两方大印、法文法师的一个钟模子被他们踢坏了,没有烧成。”这又是关于中国农村现状,关于民间“非遗”的另一种现实。

我想这些是《铸印》这本书想为大家呈现的真实内容。

2022年6月10日

纸张被真实地灼烧,斑驳的烙印在翻阅中逐渐淡化,仿佛看见千百年来的历史沧桑感扑面而来,手作思想灵光乍现,还有火的精神不熄不灭。

《铸印:何效义的田野实践》

阎海军 编著

设计:潘焰荣

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