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的树洞也提到了“全职子女”。
哥根据题主的思路展望了一下他孩子不啃老的未来,发现还不如不展望。
评论区很多哥迷理解树洞孩子的做法。
认为在家啃老无非添双碗筷,出门奋斗却要掏空六个钱包,怎么看都不划算。
也有不少人反对,觉得啃老就是啃老,你就说有没有花爹妈的钱吧。
甚至还有朋友怀疑哥换人了……
讲真,对于全职儿女这一群体,哥这个过来人的羡慕大过于批判。
和好吃懒做、只会伸手要票子的“传统啃老”不同,他们是需要满足父母的很多要求、承担部分家庭劳动的。
虽然寄居在家,却也有相应的付出。
买菜、煮饭、洗衣、拖地。
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他们都包圆了,做的还不比住家保姆差。
同时还没忘记自己的主线任务是考研、考公、找工作。
时刻保持学习的态度和刷题的热情。
当子女变成员工,父母进化为大boss,他们也时刻提醒自己现在的身份。
有网友说:“全职儿女的相亲相当于商务洽谈,参与多次相亲就是忙于应酬。”
每天坚持给父母打一个小时的电话,那都是基本的职业素养。
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展示自己九年义务教育+三年高中冲刺+四年大学生涯积累下来的专业技能。
学财务的,帮助家中的财政大使砍掉家庭额外开支,节约运营成本。
学体育的,跑腿买大桶油、大袋米,既欣慰了父母,又锻炼了肱二头肌。
学美术的,更是可以在家给父母画饼。
从此以后,父母膝下再也没有桀骜不驯的野猫,只有向boss献媚的舔狗。
对独生子女来说,这份工作不用大小周内卷,也不必996加班。
虽然工资全靠吃回扣,但是包吃包住,还有五险一金。
未婚未育的求职者表示十分满足,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开不了实习证明。
父母有吃有喝、有人照顾,孩子也完美解决了就业问题。
虽说是把以前常见的角色分工完全颠倒了,但也算搭配得当。
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的完美,除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焦虑,和难以避免的外界眼光。
人是社会的产物,长时间不去上班、不跟其他人员打交道,很容易和社会脱节。
这话没错,但忽略了一个本质的问题:
当前的就业环境,实在不够友好,一份正常的工作,不是想找就能找到。
疫情冲击、国际动荡、政策调整……种种因素的影响,让这群社会新人尚未毕业就失业、没到中年就遭裁员。
十个名牌大学生,争一个大厂的接待岗。
出去奋斗一个月,差点交不起房租水电通勤费,说是贷款打工都不为过。
既然外面的工资还不够父母请保姆的,那不如跳过中间商,直接当保姆。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目前竞争激烈到卷出火星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含金量已经不高了。
正如前一阵火的“孔乙己文学”。
当以前高不可攀的名校毕业生开始向下兼容时,普通大学生的学历,就已经不再是敲门砖,而是沉重的包袱了。
少年们还未配妥剑,出门就已是刀光剑影。
卷输的年轻人没想到,本是用自嘲的方式排解生活压力,还会遭到无数谴责和白眼。
无奈当起“全职儿女”的他们,自然有压抑有不安,他们也希望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但找到下家之前,还得在家接受父母的精神洗礼。
内忧外患下,并不是简单的一句“眼高手低、吃不了苦”能概括的。
确实,保守、求稳成了青年一代的新趋势。
但这不是贬义的,相反,哥觉得很务实。
要是在外面找不到好工作,父母愿意养着,自己也没闲着,那哥也愿意回家呆着。
啃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把啃老作为一种逃避生活的方式。
然而很多自诩“全职儿女”的人,本身就不是咸鱼,大多数人还是在努力奋斗。
有人在家一年多,除了陪伴父母,还积极提升自己,后面终于拿到了心仪的offer。
有人在家躺了几个月后,终于想清楚了不能没有工作,于是放下了学历的枷锁,去应聘超市收银员。
还有人当了几个月“全职儿女”后,终于考公上岸了。
看吧,其实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选择,并为之付出努力。
“全职儿女”只是大家的一个迂回战术。
可以让他们在家的庇护下,冷静下来,在迷茫的当下,为自己找一条出路。
所以,外人无需对他们那么苛刻,更不必对他们评头论足,毕竟没吃你家大米。
家里有条件的,“全职儿女”当一辈子也无所谓,没条件的,让自己歇歇喘口气,也不是什么大罪。
· 一 周 热 点 回 顾 ·
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