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产生,首要的前提是“控制”。在我们的校园里,以“教育”或“管理”之名实施控制之事比比皆是。
“上课不许吃东西!”
“下课不许在走廊上玩耍!”
“教室里不许打闹!”
“不许把玩具带到学校来!”
“校园内不许奔跑!”
“自习课不许抬头!”
“不许看课外书!”
“不许早恋!”
……
一定意义上讲,许多学校管理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不许”。当然,换成“严禁”更符合某些学校的实际。
“这是为学生好!”“这样方便管理!”校长们肯定会这样解释。
确实,很多“不许”是有道理的,有的也是应该的。比如,不许随地吐痰,不许随地大小便。
我更关心的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管理没有“你可以”“你有权”这样的表述呢?
有哪个学校在新生入学第一天就告诉学生:
“你有权获得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
“你有权在需要的时候向任何一位你遇到的老师求助!”
“你有权向老师或学校提出你的任何意见并要求得到答复!”
“你有权对老师和学校有可能伤害你的行为说‘不’!”
“你有权要求老师在课后为你单独辅导!”
……
这样的学校,我没见过,我相信在国内很难找到这样的学校。
无他,我们的学校其实从来没有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学生在学校真的更像是工具,是人质:得不到尊重,但另有他用。
任何真正关心学生,为学生着想的思考和和建议都很难被接受,或者在实行过程中很快变形、异化。
例如,现在许多学校组建了心理咨询室并聘请了专职的心理教师,这当然是好事,可是运转正常的有多少?大多数心理咨询室的主要功能是迎检:挂块牌子,然后准备一堆资料,随时以备接待参观和接受检查而已。
昨天,有群友说,他这学期转岗成了学校心理老师,领导的交待是:上课给学生看点视频就好了,别太认真。
不少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不是独立的,而是从属于学生处或政教处。有的心理教师接到的任务是:这个学生“早恋”,你跟他说一说,让他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别再搞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了。
更有甚者,现在有些学校心理咨询室的重点工作是排查心理有问题的学生,然后想尽办法让这些学生自动离校。
许多老师自觉不自觉地把控制学生当作工作的第一要务,甚至是唯一使命,缺乏对学生的理解、同情,更谈不上真正的帮助和引导。
不奇怪,他们自己就已经习惯被控制。
喜欢今天的文章,别忘了在文末右下角点个“在看”
并转发给更多人看哦~
— END —
因为微信公众号改革了推送机制
如果不常点开则会晚收到我们的推送
我们想产出更有价值的文章
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
不再失联
点击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 ↓ ↓
封面人物 | 改革必须雷霆王万钧吗?这位校长的“温暖变革”更加动人心弦”
引领名校突围!这位校长守正出奇,令人惊叹……
封面人物 | 芬兰驻华教育参赞访问这所学校后,由衷感叹:我闻到了幸福教育的芬芳
封面人物丨聂明智:用一生的时光,打造教育的理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