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欧了解到,智能锁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刷卡和密码为主的电子锁阶段,目前这类锁依然是酒店的标配。
第二阶段是指纹锁阶段,目前大多数家居智能锁均采用指纹识别技术,根据《2018中国智能锁消费白皮书》,指纹识别占智能锁生物识别市场的95.34%,是目前的主流。
第三阶段则是多种生物识别方式并存的阶段,除了指纹识别外,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指静脉识别等安全性较高的生物识别技术均被引入智能锁行业。
目前智能锁行业所处的正是多种生物识别技术“百花齐放”的第三个阶段。
“虽然目前门锁采用的生物识别技术五花八门,但却没有一个能真正保障身份认证的安全性。”智慧眼副总裁、深圳脉迪CEO徐伟告诉亿欧。
脉迪成立于2016年,是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智慧眼旗下一家专业从事指静脉识别技术研发生产的企业。徐伟认为,不同的生物识别方式适用于不同的场景与环境,但要论到“安全性”,那就非指静脉识别莫属。
△智慧眼副总裁、脉迪科技CEO徐伟
指静脉识别是什么?
大多数人都听过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指纹识别等生物识别的方式,但却对指静脉识别感到陌生,那是因为人脸、虹膜、指纹都能直接被肉眼看见,而指静脉却“藏”在人身体里。
据了解,指静脉识别属于静脉识别的一种,是利用手指皮下浅表的血管分布作为生物特征的身份认证方法。相关医学研究表明,手指静脉形状具有唯一性和稳定性,健康成年人的静脉形状一般也不会发生改变,因此指静脉可以作为一个可靠的生物识别特征。
徐伟告诉亿欧,与其他生物识别技术相比,“指静脉有太多优势了。”
首先,指静脉的识别精度非常高。“我们说识别精度,有两个主要的指标,一个是认假率,一个是拒真率。”徐伟说,认假率即把假的对象错认成真对象概率,这个指标与安全性挂钩;拒真率即把本应该成功认证的对象“拒绝”了,这个指标与用户体验挂钩。
这两个指标成负相关,换句话说,安全与体验,就像鱼与熊掌,难以兼得,但指静脉识别却能将二者的平衡达到最佳。徐伟告诉亿欧,以人脸识别为例,认假率在万分之一的时候,拒真率大概是5%;而指静脉识别的认假率在百万分之一时,拒真率仅万分之一。“所以说,把人脸识别用在智能锁上,注定只能火一时。”
指静脉识别的第二大优势是适用人群广,受环境影响小。徐伟认为,虽然目前指纹识别是智能锁的主流,但在手指脏、手出汗,或环境温度过低等情况下,指纹,识别准确度就会受到影响。“指纹识别的忌用人群大概是5%,但我认为实际远不止这个数。”
指静脉识别的第三大优势是安全性高。由于静脉在人身体内部,因此无法复制或伪造,更重要的是,指静脉识别解决了大多数生物识别所不能克服的问题——活体检测。
指静脉识别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血液中血红能吸收特定波长红外线的特性,将用红外线照射手指,并由CCD等图像传感器感应手指透射过来的光,获取手指内部静脉图像,进而进行生物特征识别。简单来说,只有血液还处于流动状态,指静脉识别才能成功。再换句话说,只有活体才能够进行指静脉识别。
△指静脉识别基本原理图
“每种生物识别技术都有合适的应用场景。”徐伟说,比如虹膜识别天然适合煤矿场景,人脸识别适合进行大规模布控,声纹识别适合反电信诈骗……而指静脉识别在身份认证上的精度高、安全性强,因此十分适合应用在门禁、金融等对身份认证要求高的场景。
指静脉识别从日本到中国
中国的市场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许多新技术都源自外国,但却在中国找到广阔的发展空间,生根发芽,再长成参天大树。互联网是如此,人工智能亦是如此。
徐伟告诉亿欧,静脉识别最早在日本研究及推广。据了解,1992年日本北海道大学生物工程系的K.Shimizu发表文章认为可以利用人体手血管红外成像作为身份识别依据,奠定了静脉作为身份识别特征的理论依据。
2000年,日本学者Kono等人发表论文《基于指静脉模式匹配识别个体的新方法》(《A new method for identification of individuals by using of vein pattern matching of a finger》),这被认为是指静脉识别研究方面最早可见的公开学术文献。
我国的指静脉识别研究大约2003年开始,而早期研究几乎都在高校内进行,国内几乎没有企业研究和生产相关产品,国内市场上还是以采购日本企业的产品为主。
“我2008年的时候开始在中国推动指静脉识别,当时中国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在做。好几家日本做指静脉的公司,还是我引到国内来的。”徐伟告诉亿欧,当时推广指静脉识别非常难,一方面国内对这项技术的认知度很低,另一方面,技术的商用并不成熟,加上核心技术基本被日系企业垄断,这也给推广增加了难题。
徐伟回忆,由于核心技术掌握在日本企业手上,中国厂商在定制化上稍微提一些需求,日方就报出高昂的开发费用。更重要的是,日系企业提供的模块,只输出特征结果,不采集原图像,“从安全的角度想,这么做是为了保护隐私;但从技术角度来看,特征值是通过特定算法提取的,日本企业此举是希望在技术上取得垄断地位。”
徐伟告诉亿欧,当时北京有一个厂商一直采用日立的模块,但“越推越推不下去”。该厂商希望将指静脉识别推广到社保领域,但由于日系企业提供的模块无法提供采集的原图,因此遭到相关部门拒用。
既然“进口货”有诸多限制,那就只能靠自己。只是自主研发的路从来都不是平坦的。
十年坚持换来超越
稻盛和夫在《活法》中写道,愿望强烈的程度,促使你睡也想、醒也想。从头顶到脚底,全身充满了这种愿望,如果从身上某处切开,流出来的不是血,而是这种愿望。抱着这样的愿望,聚精会神地、一心一意地、强烈而透彻地进行思考,这就是事业成功的原动力。
这段话也被徐伟发在了微信朋友圈中。
“我认为指静脉技术一定会成为未来的主流识别技术之一。”正是徐伟的这种信念,让他在指静脉识别的路上坚持了10年。
他告诉亿欧,2008年的时候,推广指静脉识别面临着“三座大山”——体积大、功耗大、成本高。当时徐伟几乎跑遍了国内所有做指纹锁的厂商,“别人一听指静脉识别有这么多优点,都很感兴趣,但一问到价格,都纷纷表示以后再考虑。”
但经过了将近10年的发展,现在脉迪已经能将指静脉识别的模块提及做得和光学指纹模块一样小,功耗也做得和指纹识别几乎无异。
徐伟是学技术出身的,每每谈及技术,他的语速都会不自觉地加快。说起脉迪的技术成果和产品时,徐伟总是如数家珍。
“我敢说,在指静脉领域,我们比其他厂商领先至少3到5年。”徐伟告诉亿欧,脉迪从2015年起,已连续三年获得全球指静脉算法第一名,可以说,在识别精度上,脉迪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但衡量一项技术是否“好用”,除了要评估精度外,还要综合考虑识别速度、操作容忍度等。徐伟告诉亿欧,识别速度方面,在1:N比对中,当N等于十万的时候,脉迪的识别时间只需要43毫秒。“我们还能做到在实际操作中,手指位移正负一厘米,旋转正负45°,也能够成功识别。”徐伟自豪地说:“这是目前大部分公司都做不到的,包括曾经领先的日系企业。”
技术已经成熟,接下来需要准备的无非是应用的市场。以前,由于公众对指静脉识别的认知度不高,应用场景受限,徐伟在推广指静脉识别时屡屡碰壁。但如今,市场机会正在来临。
《2018中国智能锁消费白皮书》显示,2017年中国智能锁行业整体销量超过500万套,预计到2020年,智能锁销量将突破3200万套。在生物识别技术市场中,主流的技术是指纹识别,占95.34%,指静脉识别仅占0.96%。
△脉斯盾指静脉智能门锁系列
徐伟判断,至少在智能锁行业,未来指静脉识别至少能占据40%的市场,而其中至少80%将采用脉迪的模块。同时,脉迪也在探索新的应用场景。比如脉迪已经与汽车厂商合作,尝试用指静脉识别开车门,让汽车进入“无钥时代”。
只专注于模块,想成为IntelInside
脉迪想进入的场景很多,徐伟认为,除了锁以外,医保、社保、银行金融等传统需要采集指纹的场景,都是指静脉识别可以进入的市场。但徐伟告诉亿欧,脉迪不会为了进入某个市场,就生产相应的产品,“我们的定位是只专注于做指静脉识别模组。”
徐伟认为,在一个产业链中,一定要各自做各自擅长的事情,才能让事业有所成,如果什么都想涉猎,最终只会什么都做不好。“更何况,核心模组涉及底层技术,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绝对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好的。”徐伟说,尤其是在智能锁大批量应用的情况下,只有把技术做好,才能做到对客户负责、对用户负责。
对于一家创业公司来说,选择只做模组,无异于在一款新游戏中选择了Hard模式,可以预见的是,这条路一定会非常难走。
徐伟也承认,在整个行业中,“做模组是最苦的,也是最不赚钱的”。集成商往往接下了金额上百万的订单,只需花少量的钱购买模组,且后续的维护还需要模组销售厂商来完成,“所以卖模组往往是亏钱的”。
△脉迪经典款指静脉模块
尤其是在指静脉的市场还未完全爆发,模组的销量无法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只卖模组的利润空间可想而知。但徐伟还是坚持这么做,“总要有人来把技术打扎实,我希望脉迪在其中充当这样的角色。”
所有装有英特尔处理器的电脑上,都贴着一个标签“Intel Inside”,这对英特尔来说是一块“小广告”,但对电脑生产商来说,这个“小广告”也是自己产品的背书。徐伟希望,脉迪有一天也能成为这样的角色。
“市面上可能不会看到一个智能锁的品牌叫脉迪,但大部分的智能锁上,或者说大部分用到指静脉识别的场景,都贴着脉迪Inside。”徐伟希望,未来脉迪能够凭借领先的技术实力,推动指静脉识别的应用,成为指静脉识别技术的赋能者。“我已经坚持了10年了,下一个10年,我还会继续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