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周期与传承,是财富重新洗牌的强大力量。2018年国内外宏观经济的动荡惊心动魄,中国财富人群经历了久违的市场洗礼和深刻教育。就宏观态势而言,中美贸易摩擦演进扑朔迷离,经济不确定性远未终结,高净值人群的财富仍处于严峻考验之中;就财富管理行业而言,金融业对外开放力度更大,外资私人银行及其他财富管理机构快速布局,年轻的中国私人银行业仍需寻找未来发展的清晰方向。
当前,私人银行已经进入第二个10年的发展新阶段,面对客户需求的强劲爆发和自身成长的诸多困惑,为了满足财富人群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私人银行应该主动做好供给侧改革。更大力度坚定推进供给侧改革,核心在于资产配置、风险管理、公私联动、金融科技等四大方面。只有真正以客户为中心,重寻初心、回归本源,私人银行才能展现自身的专业性,创造真正的价值,重构财富管理新格局。
资产配置应成为私人银行的核心能力
以往,中国的银行管理层倾向于把私人银行看作面向大客户的产品销售渠道,设指标、压任务,产品同质化严重。这不但与私人银行的定位背道而驰,还造成了银行与客户之间日益严重的利益冲突,严重影响了私人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发育。
账户是私人银行区别于其他财富管理机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私人银行在客户财富需求顶层设计及资产配置组合管理服务等方面具备天然优势。经过市场洗礼的中国高净值客户已经意识到,只有资产配置才能实现风险调整后的长期收益。
最近两年,国内几家头部私人银行全权委托业务增长速度很快,也从侧面反映出资产配置作为私人银行核心业务的巨大发展空间。家族信托正日益成为超高净值人士保护及传承财富的重要选择,家族信托财产作为超长期的家族财富管理安排,未来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也将成为私人银行提供资产配置服务的主要阵地。
风险管理应成为私人银行的看家本领
过去一年间,风险管理开始成为财富人群的痛点和短板。资产新规打破刚兑、P2P纷纷跑路、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爆仓……高净值人群投资心态逐渐调整,投资风格整体趋于稳健,客户向持牌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回流趋势明显。在烈火烹油的经济上行期,私人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竞争高净值客户似乎很难发力,但在风高浪急的经济调整期,私人银行则完全能够成为保护客户财富的港湾。
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大变局,私人银行应充分挖掘客户的风险管理需求,开发不同的风险管理模型,提供更为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同时加强与保险、证券、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深度合作,不断创新管理风险的各种金融产品,满足不同风险偏好客户的需求。
笔者多年前在美国访问布什家族时,就曾听一位家族成员提起,每一位布什家族成员都有一份量身定制的巨额保险规划,由保险公司根据不同人的年龄、职业、家庭结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风险偏好、对流动性要求等不同特征进行创设,真正实现了“千人千面”。中国金融机构在满足客户需求的供给侧改革方面还有很多基础性工作要做。
公私联动应成为私人银行的发展利器
中国银行业协会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近期对21家中资银行1056位私人银行客户的问卷调查发现,民营企业家构成了私人银行客户数量的75%。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不但是世界性难题,也日益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问题。
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私人银行以企业家客户为核心,对客户理解更深入、与客户互动更高频、对信息掌握更充分,在针对民营企业的风险定价方面具备独特优势。通常企业家对于各种金融工具的知识有限,而且很难根据自身企业特点进行高水平综合应用。有志有为的私人银行应努力打通与投行、信贷等不同对公业务部门或机构的藩篱,更加主动地寻找民企融资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和操作方法,深入到企业和项目中寻找供需匹配的空间。
在公私联动的过程中,私人银行不但给客户创造了真正的价值,而且还能够分享巨大收益,客观上也助推了中小微企业的繁荣发展,真正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责任和使命,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金融科技应成为私人银行的动力引擎
有人说,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最需要人与人之间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因此受到金融科技冲击更小。但事实上,新一代年轻客户获取资讯、了解产品及投资决策的习惯已经改变,金融科技公司在财富管理领域的快速迭代可能给传统财富管理机构带来颠覆式威胁,私人银行应该更主动、更敏捷地拥抱金融科技。
我们不应认为私人银行领域金融脱媒的压力比其他金融业态要小,尤其是对于80后、90后等年轻客户而言。面对金融科技,私人银行的态度不能只做被动式的防守,而应做好主动式、进取型的创新。瑞银财富管理亚太区联席总裁卢彩云曾举过一个关于UBS微信顾问号的例子,创造性地同时满足了监管要求和客户需求。
期待中国私人银行因应高净值人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效推进资产配置、风险管理、公私联动、金融科技四个方面的供给侧改革,创造中国财富管理行业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