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康希诺吸入式腺病毒疫苗也曾被给予厚望。资料显示,除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它还能引发黏膜免疫,激活鼻子和呼吸道黏膜组织中的免疫细胞,充当感染部位的哨兵。
去年9月6日,《自然》头版头条报道称,从原理上,该类型新冠疫苗有望弥补“防感染”不足的短板。但由于“黏膜免疫”的具体研究数据尚未披露,金冬雁对“医学界”表示,在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的当下,其综合保护效果还需要参照真实世界数据。
事实上,需要等待更全数据的不仅仅只是吸入式腺病毒疫苗,金冬雁告诉“医学界”,在我国现有获批的疫苗中,理论上最推荐接种涵盖奥密克戎变异株的4价重组蛋白和mRNA疫苗,但除了真实世界效果还有待观察,“这两种疫苗的完整研究数据都还没有发表,难以判定实际接种后保护效果的优劣。”
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同样认为,根据披露数据,新冠重组蛋白多价苗或mRNA疫苗作为异源接种,效力和海外的单价mRNA疫苗同源接种相当。“但由于Ⅲ期完整数据并未发表,凭部分披露的信息不能完全说明问题。”
已感染人群为何无需接种“灭活疫苗”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新冠疫苗基础免疫,使用的均为灭活疫苗。
但在《方案》给出的疫苗选择中,除了因“序贯加强”原因被排除在方案外,针对已经感染,但尚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灭活疫苗也不在列。
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对“医学界”分析,“抗原原罪”,即“免疫印记”影响可能是其中的部分原因。
今年1月25日,期刊Cell Research就曾发表了一项来自中国多家机构的最新研究,提出以原始毒株制备的灭活疫苗可能会发生“抗原原罪”。依据该理论,若此前接触了新冠原始毒株或对应疫苗,此后又被其他变异株突破性感染,免疫系统会优先激活针对原始毒株的免疫反应,针对新毒株特定抗体的比例随之下降。
这项研究调查了135份BA.2突破性感染者的血清样本,发现被奥密克戎BA.2突破性感染后,相比于此前接种两剂灭活疫苗,接种三剂灭活疫苗的感染者对奥密克戎BA.2、BA.4和BA.5的中和抗体水平反而更低。
“接种‘原始株的灭活疫苗’后再次面对新冠病毒感染,免疫系统首先识别并产生的可能是针对灭活疫苗S蛋白的抗体,并不认识免疫原性差异已经很大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抗原。”常荣山对“医学界”分析。
“另一方面,即便依旧是原始株疫苗,通过异源加强,使用以‘抗原片段’为主的亚单位疫苗,或基因表达产生的针对性抗原等,能抵消部分‘免疫印记’带来的负面效应。”常荣山说。根据《方案》,包括“初代”腺病毒疫苗,重组蛋白疫苗,依旧均在推荐接种列表中。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且未感染过新冠的人群,《方案》依旧推荐使用灭活疫苗完成基础接种,常荣山认为,这主要因为本轮感染新冠的人群,体内已经有了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抗体,此时若又接种“原始株灭活疫苗”,反而会抵消一部分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
但常荣山提醒,“抗原原罪”新冠感染实际的负面影响目前无法量化,并不能简单总结为“不打疫苗反而更好”,只是提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优先选择更合适的接种策略。前述研究同样发现,尽管可能出现了“抗原原罪”,但“灭活疫苗组”感染者病情都较轻,未接种疫苗组则有1/3的人出现了严重的临床症状。
目前针对3至17岁人群,我国获批接种的新冠疫苗仅有3款灭活疫苗和一款重组蛋白疫苗,根据《方案》,该人群仍旧应按照相关适应症,选择这四种疫苗完成基础免疫接种。
指导专家
常荣山病毒学家
金冬雁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
来源:医学界
责编:田栋梁
编辑:赵 静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