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内容

如何看待“活跃资本市场”各项举措?

2023-08-22 17:05:30来源:
导读更多举措是着眼长远、立足改革的制度完善今年7月,局会议对资本市场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8月18...

更多举措是着眼长远、立足改革的制度完善

今年7月,局会议对资本市场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8月18日,响应政策号召,推出“一揽子”政策措施。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各方就相关举措开启了广泛的讨论,悲观论调和乐观言论兼而有之、莫衷一是。

8月21日(周一),市场情绪仍然较为低迷,延续调整趋势,上证指数尾盘跌破3100点。然而伴随着基金“自购”加速,信心日渐积聚,周二市场出现回暖,上证指数探底回升,收涨0.88%,2565只股票上涨,“市场底”有逐渐形成的迹象。越是复杂的时刻,越需要凝聚市场共识,因此,有必要全面、客观地看待相关举措的深意和重要作用。

图/图虫创意

图/图虫创意

当前提出“活跃资本市场”的深意

“活跃资本市场”的核心目的在于扭转预期,避免弱预期对现实产生进一步不利影响。当前中国面临弱现实与弱预期相互交织、不断强化的挑战。资本市场是形成预期、交易预期的“场所”,资产价格尤其是股票价格是反映预期最直观的载体。中国的股票市场拥有2.2亿投资者,规模庞大,上证指数波动对预期的影响,远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PMI这些相对专业的经济指标,来得更直观。

然而,当前股市整体表现低迷,交易热度明显下滑,6月、7月的日均成交额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5.7%和17.2%,悲观预期有在资本市场不断发酵、自我强化的迹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局会议提出“活跃资本市场”要求,以期快速扭转预期,改善预期。这意味着,短期的政策重心在于活跃人气,提高流动性,吸引增量资金,促进市场价格企稳。

“活跃资本市场”还将对经济结构转型、企业创新发展、居民财富管理产生深远影响。

对经济发展而言,活跃的资本市场有利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与投资、消费、产业政策等密不可分。尤其在房地产下行、新兴产业体量仍未能接续传统行业的当下,资本市场能够以分散决策、风险自担的方式推动储蓄向新兴产业集聚。加速壮大新兴产业的同时,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而形成更高效率、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

对企业部门而言,活跃的资本市场,不仅可以在短期内调动企业投资的积极性,稳定投资需求;更能在提供融资支持、完善公司治理、便利股权激励等方面发挥长期效果,进而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对居民部门而言,活跃的资本市场有助于满足居民多元化投资需求,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间接发挥促消费、扩内需的作用。尤其是疫情之后,居民资产负债表修复缓慢,对于资本市场发挥财富管理功能的需求更为迫切。同时,在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等大背景下,居民也需要更多投资理财渠道来保证财富保值增值。

如何看待交易端的改革举措?

当前不少观点认为交易机制完善、交易制度改革是“技术层面的无用功”。对于这种看法,需要客观看待资本市场的多重属性、多重功能,不能片面强调投资属性,而忽略了交易属性的意义。一方面,市场的投资属性最终需要通过交易来实现。投资价值的实现,建立在价格能够正确反映价值的基础上,而价格发现需要在交易中完成。缺乏高效的、市场化的、科学的交易机制,会造成买卖价差过大、订单深度不足、价格波动加剧,投资收益将“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提高、质量的跃迁,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而交易制度层面的举措相对而言更快生效。

在“交易机制完善、交易制度改革不容忽视”这一共识下,再来看“一揽子”举措,以下几点需重点关注。

一是降低交易相关费率。提出“降低证券交易经手费,同步降低证券公司佣金费率”,这一举措类似于央行通过降准,拓宽商业银行让利空间,是通过交易所让渡收入,进而使得券商在调低佣金费率的同时,不至于利润大幅下滑。除交易佣金外,投资者交易手续费中,印花税占比较大(50%以上)。未来,调降印花税仍是备选政策工具之一,这需要加强跨部委协同,与财政系统形成合力。

二是完善股份减持制度。指出“大股东、董监高是上市公司的‘关键少数’,在公司经营发展、治理运行中负有专门义务和特殊责任,应当切实维护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近年来,频繁出现大股东通过离婚等方式“绕道式”减持的行为,不仅对市场形成较大抛压,还因规避了披露要求、减持比例限制等责任,损害了中小股东权益,影响市场公平性。目前,已明确大股东不得以离婚、解散清算、分立等任何方式规避减持限制,消除了可能存在的制度漏洞。未来还将严肃处理超比例减持、未披露减持、规避限制减持等行为,这对保障市场交易公平性、维护市场秩序起着关键性作用。

在“一揽子”措施之前,创业板已推出了询价转让和配售减持制度。两种“存量发售”制度,不仅可以满足股东减持诉求,又能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和市场公平,更能促进上市公司早期投资人与长期投资者对接,对于缓解二级市场压力和提振投资者信心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三是延长交易时间。若不考虑盘前集合竞价、盘后大宗交易的时长,A股的交易时长为4个小时,较其他成熟资本市场相对较短。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A股的定价效率,尤其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由于交易工具和能力的欠缺,在面对海外市场带来的隔夜风险时更容易遭受损失。预计未来A股交易时间或与港股同步,早市9:30-12:00,午市13:00-16:00,交易总时长达到5.5小时。这将对提高成交、活跃人气产生一定影响。

需对融资端、投资端的改革措施给予足够耐心

与交易端政策的即时效果有别,融资端、投资端的举措着眼长远,是“慢变量”,也是“治本”的关键,有利于切实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增强投资者获得感,是中长期活跃资本市场的基石。

第一,注册制改革以来,市场融资功能得到提升,未来需要继续保持融资端改革的定力。不少观点认为,当前新股发行数量过多、扩容速度过快会对市场产生“抽血”效应,应暂缓IPO速度。但暂缓IPO不仅无助于形成稳定预期,还会拖累上市公司质量提高的进程,更与监管持续倡导的市场化理念背道而驰。资本市场的特点是“鼓励未来”而非“奖励过去”,未来是复杂多变的、非线性的。没有任何一套人为法则或标准,能够确定什么样的公司可以成长为“参天大树”。因此保持入口畅通至关重要,要容许足够多的潜在优质企业进入市场。也明确强调“科学合理保持IPO、再融资常态化”。不仅如此,还需要完善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的“绿色通道”,加大四板市场和北交所、科创板等市场板块的对接,增加更多优质资产供给。另外,还需要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出清已丧失持续经营能力的空壳公司、绩差公司,稳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同时缓解市场扩容对投资者情绪的影响。

第二,“一揽子”举措中,投资端改革着墨最多,或将是下一阶段资本市场建设的重心。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投资端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中长期资金不足,“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目前,中国中长期资金持股占比不足6%,远低于境外成熟市场普遍超过20%的水平。其二,市场投资吸引力不足。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改革举措,并加快研究出台资本市场投资端改革方案。

引入更多中长期资金方面:一是打通制度“堵点”,完善社保、养老、年金等长期资金入市的配套制度。包括推动建立三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机制,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重,允许参与非公开发行等。二是丰富场内外金融衍生投资工具,为各类长期资金提供多元化的风险管理工具,切实保障其投资收益。包括推出深证100股指期货期权、中证1000ETF期权等系列金融期货期权品种,允许更多境内外投资机构在审慎前提下使用衍生品管理风险。

提升市场投资吸引力方面:一是优化公募基金费率模式,降低行业综合费率水平,建立公募基金管理人“逆周期布局”激励约束机制,改善“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现状。同时,提升指数基金开发效率,发展中国特色指数体系和指数化投资。二是降低两融保证金比例,放开杠杆限制。提出“实施融资融券逆周期调节,在杠杆风险总体可控的前提下,研究适度降低场内融资业务保证金比率。”三是强化分红导向、优化回购制度。2019年新修订的《证券法》规定了上市公司要以现金分红的方式向投资者分配红利。2022年施行的《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则》规定,上市公司采用要约方式、集中竞价方式回购股份,视同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未来,需要继续提升上市公司分红的稳定性;同时支持更多上市公司通过回购股份来稳定、提振股价,增强投资者长期持股的信心,引导投资者树立价值投资理念。

整体看,本次的“一揽子”政策中包含一些超预期的举措,对扭转预期、短期内活跃人气具有积极影响,但更多举措是着眼长远、立足改革的制度完善。相对强而言,坚持“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理念,在尊重市场的基础上做长期对的事更难能可贵。这也是中国股市能形成真正“慢牛”,资本市场能真正活跃的关键所在。

(作者罗志恒系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原野系为粤开证券宏观分析师)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