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光机所科研团队研制的双飞翼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图片来源:长春光机所提供。
锻造新质生产力 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
12月8日,《长春日报》头版发布了全市光电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举办的消息。不同寻常的是,稿件配发的新闻照片中,当地政主要负责人都站在了旁边,“C位”都是光电信息领域的两院院士。
从这个细节既可以看出当地对于人才的重视,亦能看出发展光电信息产业的决心。
作为新中国光学事业的起源地,长春在光学领域有着雄厚的基础。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为代表的光学研究“国家队”在诸多领域有着领衔优势。
长春光机所孵化的长光卫星公司,是我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其研制“吉林一号”在今年6月创下了“一箭41星”创下我国航天单次发射卫星数量之最。目前,“吉林一号”星组也是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卫星星组。此外,长光卫星还在星地激光通信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
目前,长光卫星正在向IPO冲刺,有望成为商业航空领域的首个IPO。除了长光卫星,长春光机所孵化的长光华芯和长光辰芯也相继踏上了IPO之路。
长光卫星公司研制的“吉林一号”卫星。凤凰网吉林 王振东/摄
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芯片、高效率半导体激光雷达3D传感芯片、高速光通信半导体激光芯片及相关光电器件和应用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长光华芯的主要业务。该公司于2022年4月在科创板鸣锣上市,成为“激光芯片第一股”,如今市值超百亿。
70年前,新中国将第一家汽车制造厂布局在长春,由此开启汽车工业发展之路。“红旗”“解放”等汽车品牌已经成为民族汽车工业的象征。长春也成为了“汽车厂”。
而今,“汽车城”长春正在追光逐电,锻造新质生产力。目前,全市光电信息规上企业119户。今年1~10月,完成产值588亿元,同比增长7.8%,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1个百分点,特别是光电子产业实现了17.3%的高速增长,高于全市增速10.5个百分点。
现在,建设“长春光谷”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已经明晰。
长春将发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策源地优势,聚焦“芯光星车网”关键领域,推进集成电路高端化发展、激光及新型显示与照明规模化发展、卫星应用产业化发展、汽车电子智能化发展、工业互联网和软件信息服务业融合化发展。
到2025年全市光电信息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企业户数达到1000户以上。
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未来长春将发挥国家级汽车产业先进制造业集群引领和带动作用,把长春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汽车城。同时,全面推进生物医药、光电信息、新能源、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跑出“加速度”,构建具有长春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未来,长春不仅要成为吉林产业引领的火车头,更要承担维护国家产业安全中的神圣使命。
中车长客公司研制的新一代地铁列车。凤凰网吉林 王振东/摄
守卫黑土粮仓 保护粮食安全
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长春在汽车、高速动车、光电信息、生物医药等诸多领域表现不俗。而鲜为人知的是,长春也是全国知名的“大粮仓”。
在2022 年,长春粮食产量达到 248.5 亿斤,占到了吉林省的 30%、全国的 1.8%。
全国产粮排名前十的县市中,有三位来自长春。分别是公主岭市、农安县和榆树市。
不仅有数量,长春的粮食更有质量。
长春市是“中国优质粳米之都”、德惠市是“中国优质小町米之乡”、公主岭市是“中国玉米之乡”,这些都是经过中国粮食行业协会认证的荣誉。
2022年4月,国家批复在公主岭市建设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该区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建设种业科创中心,守护农业的“芯片”安全。
目前,公主岭市种业自主繁育的玉米品种600余个、水稻品种300余个、大豆品种60余个,全市年生产经营种子1.4亿斤以上,约占吉林省用种量的四成,销路覆盖整个东北地区。
作为肥沃的黑土带,当地还有一项重要使命——守护黑土。当地与中国科学院合作,设置了“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的试验示范基地。将秸秆和畜禽粪污堆沤发酵成的粪肥抛洒到地里,增加土壤有机质。通过这种方法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提升黑土地地力。
守住黑土,就是守住了粮食生产的命脉。
此外,当地正在围绕玉米做文章,通过延伸粮食产业链,推动精深加工、肉牛、健康食品等特色产业发展。
作为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长春的首要使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把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种业振兴……这些都将是未来长春大农业的聚焦方向。
文旅破圈 成为全面振兴新势力
大雪节气过后的长春,禀冬已至,寒气逼人。
长春东部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冰雪新天地建设工地上热气腾腾。
包括北京冬奥会吉祥物“雪容融”设计团队在内的艺术家、雕刻师、建筑工匠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等5000余人组成的团队在现场忙碌。不过两周的时间,一座占地面积超过67万平方米的冰雪乐园平地而起。
艺术家的奇思妙想与工匠们的巧夺天工,利用晶莹剔透的冰块与洁白无瑕的粉雪作为主要材料,通过光影的装饰,建造一座梦幻般的冰雪王国。
这里突破了人们对美的想象极限。开园之后,这里也成为了外地游客竞相打卡的网红地。
一到冬天,就想到去长春。一年一度的长春冰雪节也以此为号,开始进入。
“都市冰雪·相约长春”,包括“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冰雪体育”“冰雪研学”“冰雪商贸”5大板块140余项系列活动将在为期5个月的长春冰雪节期间举办。
始创于1998年的长春冰雪节已连续举办26届,累计接待游客3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00亿元。长春也连续荣膺全国“冰雪旅游十佳城市”。
但冰雪只是长春文旅的一面。作为知名的“电影城”、“雕塑城”,以及避暑休闲城,长春文旅正在不断破圈。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长春冰雪节、消夏节分别接待游客2703万人次和6012万人次,旅游收入395亿元和1034亿元。
今年7月举办的“2023年空军航空开放活动·长春航空展”,短短的一周时间,接待观众超过了65万人次。
2023年空军航空开放活动·长春航空展主题日活动。图片来源:吉林省政府网站
今年中秋国庆长假期间,长春市接待游客1218.77万人次,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46.59%,实现旅游收入93.13亿元。
长春龙嘉国际机场在11月27日,长春机场旅客量达到1397.42万人次,提前34天完成2019年全年旅客吞吐量,创机场投运以来新高,成为国内首家旅客量超过2019年全年水平的千万级机场。
在长春,年轻人钟爱在这有山、红旗街进行“特种兵旅游”“CITYWALK”,而中老年则在54路有轨电车、长影旧址博物馆找到怀旧之旅。长春就是这样完美契合在游客的行程之中。
当前吉林省已经将文旅产业锚定“万亿级”的目标,作为省会的长春,正在推动文旅产业全域、全季、全要素、全产业链布局,建设东北文旅集散中心和区域性消费中心、世界级冰雪品牌和冰雪旅游胜地、避暑胜地。
蓝天碧水描绘城市底色 宜居环境织就幸福生活
长春城区西部——汽开区,雪后的新凯河风景如画,时不时有摄影师到这里采风。而到了夏天,这里更是水清草茂,禽鸟云集,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在新凯河历史上,上游沿线曾经分布着10座污水处理厂,每天约有60万吨污水处理厂尾水排入河流,并且沿岸大小污染源众多,一度使得河水臭气难闻。
当地将新凯河治理列入了重点项目,经过重点攻坚,新凯河水质到2022年末成功消除劣五类,跃升到四类。
水更清,景更美,市民的幸福感自然提升。现在这里是长春国际汽车城建设的核心区,吸引国内外的汽车领域人才聚集。
长春汽开区富民湿地公园一角。凤凰网吉林 龙晓宁/摄
让长春市民幸福感提升的还有“长春蓝”和“生态绿”。
2022年,长春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6天,同比增加6天,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长春蓝”已成为长春人民生活中的常态。
在秋色,蓝天白云与色彩缤纷的树叶相映衬,成为一副绝美的秋景图。
为了让市民欣赏更美的秋景,当地城市管理部门还在指定的区域内进行落叶的保护性留存,以保护城市季节景观。
作为国家级园林城市,长春的宠爱不止于此。175个公园让长春“坐落在森林里”,市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硬件充足,而管理等软件水平如何提升成为城市管理部门首要考虑的问题。“精细化”管理是长春城市管理部门的经验。
自2017年起,为解决“看得见的管不着”和“管得着的看不见”的问题,由长春市城管办牵头,组织建口6个部门推行“马路办公”。连续开展了7年来,批历史遗留问题都得到了妥善解决。
今年以来,“马路办公”到一线开展专题调研19次,各相关部门通过“走遍长春”排查问题108830个,完成整改107727个,整改率99%。
绿美与水润交融、舒朗与精致兼备、人文与自然共生、现代与历史辉映,一座高品质美好生活的长春建在了每一位市民的心中。
长春归来更常春。
45年改革开放,长春答卷靓丽多彩。长春发展更是吉林跨越发展的缩影。
45年改革开放,长春的格局正在被打开,原有的边界被突破,一座座产业新城顺势崛起。
今天,长春正以最快的速度破题,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全面起势,构建长春现代化经济体系,成为吉林省“一主六双”战略中的主引擎。
面向未来,长春的大格局不仅在吉林省的省会,还要对标国内一线城市、经济强市,面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广泛吸纳国内外优质资源要素,建成向北开放的桥头堡、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城市。
撰文/凤凰网吉林 贺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