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在网上刷到了一条令人窒息的视频,也想分享给所有的家长看看。
这个视频是电视剧《亲爱的朋友》中的片段,视频中的女儿,从小就被妈妈管着,吃、穿、用等等都需要经过妈妈的同意。
甚至有一次,当着孩子众多朋友的面,读女儿的日记,并声称“你都是我生的,你还有什么隐私是我不能知道的?”
因为长期受妈妈的控制,女孩不仅没有自由,也没有朋友,不能和自己喜欢的朋友玩、不能学自己喜欢的画画、不能做学习之外的事......最终,女孩跳楼了。
哪怕我是一个旁观者,都想远离这位妈妈,更何况是身处其中的女孩呢?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一书指出:
“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点,家里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而不幸的家庭,都有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
父母控制欲太强,是孩子一生的灾难。
失去自我的孩子,忘记好好爱自己
知乎上曾有个提问:从小特别懂事听话的孩子长大了,是不是更容易快乐?
其中一高赞回答:真心不快乐,因为从小懂事听话的人,特别容易没有自我。
失去自我的人,犹如提线木偶般,那根线永远握在父母的手上,父母让往东,他无法往西。
没有自我的孩子,会形成“假我”现象。
“假我”又称虚假自体,是英国儿童分析学温尼科特提出的概念,是指一个人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而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一味迁就别人。
父母要求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便容易导致孩子形成“假我”,他们如履薄冰地藏起所有的不乖,活出一个让父母省心的好孩子,而这样的孩子,特别容易变成讨好型人格,只为别人而活。
豆瓣高分电视剧《凪的新生活》中的凪(zhi),就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小时候,凪不喜欢吃玉米。
有一天,妈妈又煮了玉米,凪小心翼翼地说自己不想吃。
谁知妈妈听罢,竟然一把将玉米扔进垃圾桶,并故意说:
“玉米好可怜,拼了全力费尽心血种出来的,却被你害死了!”
为了让妈妈开心,凪再也不敢拒绝,之后都装作一副很喜欢吃的样子。
慢慢地,凪养成了习惯性讨好别人的性格。
进入职场,她会察言观色,生怕得罪别人,总帮同事做跑腿、干杂活,讨好迎合他们。
父母的情感控制,会让孩子习惯性讨好,他总不敢说“不”,时刻考虑别人的需求,被别人的感受和情绪绑架,迷失自我。
失去自我的人,永远只会为别人而活,却忘记好好爱自己。
父母都是怎么控制孩子的
控制型父母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实施着控制倾向,希望孩子永远不要「逃出」他们的手掌心。
那些严厉的唠叨的父母控制着孩子的生活、学习、爱好甚至是思想。
孩子在父母面前一切都是被安排好的,唯一要做的事就是服从服从再服从。
如果你认为控制型父母只有「我都对,你要听我的」这一种,那可就大错特错咯!他们一共分3大类型:
1、强势干预型
这类父母擅长打压式教育,总是批评指责孩子,让孩子觉得父母都是对的,自己全错。
我早就跟你说过要听我的,你这样迟早要吃亏。
说了多少次,次次不听,你活该变成这样。
父母的语言暴力让孩子逐渐失去主动性,为避免批评,他们甘愿沉浸在父母的「爱」的港湾里。
2、过度保护型
这类父母总是表现的过度关爱孩子,包办孩子的一切,对于孩子一点点冒险行为都极度担心。
他们从不会让孩子进厨房、做家务,甚至孩子交朋友都要筛选一遍,生怕外界伤害他们的宝贝一丝一毫。
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就像「温室的花朵」,好看但易碎,他们很难形成独立的人格。
妈宝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3、关系融合型
这类父母给孩子一种心理暗示:我们需要你,我们离不开你。
比如他们常说:
你要好好学习,才对得起我们;
我们省吃俭用的,好东西都给你了;
要不是因为你,我和你爸早离婚了……
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觉得父母离开了自己会过不好,也会因为担心和内疚而不敢离开父母身边。
父母舍得放手
孩子才能拥有自己的人生
宋明妮《育儿的逻辑》一书中写道:
爱和尊重有一个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关注对方的内心感受,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的想法,而不是以爱的名义发挥控制欲。
真正的爱和尊重,是退至孩子身后,给孩子空间与自由,同时保有连接和支持。
1、放弃控制孩子
心理学上有个“超限效应”,说的是一个人如果面对的过多、过强或时间过久,则会极不耐烦或出现逆反心理。
适度的管教当然需要,但同时也要避免过度控制。
为了让自己的教育发挥最大效应,父母可以尝试减少控制欲,从生活中的小事开始做起。
比如,看到孩子把衣服弄到脏兮兮,忍住不絮叨;
孩子因为贪玩拖延作业,让他自己承担后果;
孩子喝不下一整瓶牛奶,告诉自己不要强迫。
放弃控制孩子,给孩子适当自由的空间,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2、把选择权还给孩子
蔡康永说:“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什么?是给他们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他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人。”
每个孩子,终其一生,都想摆脱父母的期待,成为真正的自己。
成为真正的自己,拥有选择的权力,而不是受制于父母,活在父母设定的程序中。
当孩子说想学画画而不是钢琴时,尊重他的选择;
当孩子说想报动画学院而不是985时,尊重他的选择;
当孩子说想去大城市而不想留在小地方时,尊重他的选择。
尝试把选择权还给孩子,他的人生,让他自己作主,你将发现,孩子会更加有内驱力,他的未来会更加肆意舒展。
3、体面退出孩子的生活
父母的爱,是孩子心灵最好的滋养。
然而,如果父母一直爱而不离,只会成为孩子人生路上的羁绊。
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将他一步步引向通往独立自主的人生道路,让他从我们的生命中分离出去。
该孩子剥的鸡蛋,我们不帮;
该孩子干的家务,我们不替;
该孩子担的责任,我们不扛。
父母懂得分离,是对孩子最好的成长。
体面退出孩子的生活,孩子才有空间独立,他才有能力在属于自己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纪伯伦在《论孩子》中写道: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好的家庭教育,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
父母总是担心孩子自己选择失误,便替孩子做选择、做决定,殊不知,真正能够让孩子成长的,永远是父母的信任和尊重。
而父母需要做的,便是放手,信任孩子的选择。
孩子敢于选择,也敢于放弃;
敢于受挫,也敢于迎接任何困难。
让孩子成为一个自由自主的个体,是父母给予孩子的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