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挑战,在最近的几个月中,时常出现。面对女儿动个不停的时候,“不许动,坐好”这样的发号施令,我没少用过。
可每次说完,都很纠结:我这么做对吗?
回想起女儿好动的场景,她在玻璃上吹气的时候,同时也在观察着小水珠;她在玩感应门铃时,同时也在数几秒钟会再响起。
她并不是在瞎折腾,她动的时候,其实手,口,脑也在动。
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我不让她动,是在担心什么?
是烦吗?还是害怕她以后在班级里也这样,让老师难管?抑或是担忧长此以往,专注力不够,影响学习?更或是怕她养成了习惯,以后在公众场合不体面?
说实话,都有。可我阻止了,这些问题就不会发生吗?
诚然,好动的孩子总让人不省心。可不允许她动,让她像一个木头人一样,或许更揪心。
当我们困惑孩子的行为时,总会下意识朝不好的方向去想,里面或多或少掺杂了大人自己的期望和忧虑。
这段时间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看了一些书,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如果你的孩子也是一个好动的孩子,不妨和我一样,试着换一个方向,多看看好动的孩子背后积极的一面,或许能放松不少。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孩子好动,并不是一件坏事。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通过探索周围的事物来形成对自己周围环境的描述,从而展现出更好的能力来应对周围的世界。
举个例子:你跟孩子说鹅卵石很硌脚,他们不一定明白,但是有一天,他们光着脚在鹅卵石上跑来跑去时,可能就明白了,在这上面走路确实有点不舒服。
如果这个孩子不动一动他的脚,不发动身体感受一下,是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的。
孩子人生的每一次发现,大脑中的每一个奇思妙想,其实都需要通过“动”来实现。换句话说,如果按住孩子,不让他们动,很有可能他们的成长会滞停。
从生理发展上说,儿童好动实际也是与其动作敏感期息息相关的。
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博士认为,0-6岁的儿童都会处于动作敏感期,具有强烈的动作发展需求,通过“动”去探索世界,去感知他没有见过的东西,是本性所为。
很多在我们看来枯燥无聊的事物,孩子都能玩得很开心,他们不是毫无目的,而是通过看、触摸等一些动作去感知外在世界。
此外,爱动不仅是天性,还能给孩子带来非常多的好处。
“动”的过程,孩子全身的各个机能都被调动起来,分泌多巴胺,这是一种让人感觉快乐的激素,所以,多动的孩子也会更阳光和健康。
并且,孩子在动的过程中,大脑感知的神经元被无限触发,思维更活跃,也会更聪明。
国外学者鲍尔就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将300个10岁以上和10岁以下的孩子进行分组,最后发现:平时动的多的孩子无论是语言能力还是智力,都发展出更高的水平。
这个论证也得到了不同机构的认同。美国医学研究院的一项报告认为:更活跃的儿童注意力更集中,认知处理速度更快,在标准化学业测试中的成绩优于不太活跃的儿童。
这么一看,似乎好动并不是什么坏事。
或许下一次,孩子还像个“窜天猴”动个不停时,我们至少能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
每个孩子天性不同,有些孩子天性就是更活跃、更爱动一些。对于这样的孩子,有一个共识是,不要简单粗暴地去制止和限制孩子。
因为这样会让他们无所适从。
首先,心理上,孩子会有一种本能的反应:“妈妈不喜欢我这样。可是自己明明玩得很开心啊,难道这个行为是不好的吗?”
他会陷入一种矛盾和自我怀疑的心理。不知如何做判断,从而阻碍其认知的发展。
其次,孩子的身体在动的时候,实际是处于非常专注的状态,被限制后,相当于中断了这种专注力。
下一次孩子再这样玩的时候,可能就会分心:“妈妈一会是不是又不让我玩了。”他的体验一次比一次差,慢慢地,可能很多事情就提不起兴趣了。
生物心理学家马克·罗森茨威曾做过一个实验:一只老鼠在丰富的感官环境中成长,非常机灵好动,另一只老鼠在匮乏的环境中成长,变得迟钝,不爱动。
孩子也如此。对于天性喜欢靠“动”去感受、探索世界的孩子,限制他动,他可能就会像后面的这只老鼠,长期处于一种缺少感官的环境,久而久之,也会影响大脑和智力的发展。
既然不能简单粗暴制止,那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
第一,创造让孩子释放精力的空间。
对于精力旺盛的孩子来说,如果家长一直跟在后面下命令,强行把孩子按住:不要动、坐好,他们反而会无所适从——既然做不到这么多要求,干脆都不做算了,甚至产生一种逆反心理。
更好的方法,反而是在保证安全性、不侵犯他人边界的基础上,创造一个方便孩子探索的环境。
在探索的过程中,可以顺便——
第二,看孩子喜欢什么,培养一项动的爱好。
如果孩子很喜欢动,那不妨把这个特点引导成优势。
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运动就是最好的方式。《动起来更聪明》的作者约翰迪瑞教授就曾说过体能锻炼可以让孩子更加强壮和优秀。
我们可以多增加一些户外运动,骑车、篮球、爬山、游泳,都是非常不错的和外界有强互动的运动方式,不仅让孩子感官得到充分和认知,也容易长期坚持。
然后在运动之外,孩子充分释放精力,愿意安静下来的时候,可以穿插一些类似于下棋、益智游戏等这样的活动,既帮助孩子有了体能的拓展,也能让孩子静得下来,帮助他们更好的面对生活和学习。
我们也可以做一些记录,看看孩子在动的时候,对哪些东西表现出了很大的好奇心,往这方面去引导和培养。
第三,不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有些家长孩子动多了,就老是怀疑是不是“多动症”?
但好动和多动症并不是一回事,多动症的诊断是非常专业的事情。从我看到的一些资料来看,多动症有几个特点:
一是会伴有注意力障碍和情绪障碍。
二是没有目的性的动。“调皮孩子”的动往往是因为好奇、喜欢,才去做,而多动症孩子的动是漫无目的的。
三是无法自控的动。正常孩子的“调皮”是可以自控的,比如爸妈、老师如果真发脾气了,就知道自己不能调皮了。而多动症孩子在各种情形下都无法控制自己。
四是影响到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了。
如果孩子不符合这些特点,家长就不必过于担心。可以去看看孩子“动”背后的需求。大部分孩子动,都是缘于好奇,或者希望引起家长的关注。
要是实在担心,可以去专业医疗机构寻求专业的帮助。
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说:“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他们的成长是一套复杂的体系,喜欢动不仅是活力,更是生命力的体现。
了解孩子“动”背后的需求,才能更好的判断。
调整对孩子好动的态度,才能更好地与他们一起探索和成长。
我们也曾是孩子,孩子也终有一天长成大人。陪孩子走好这个过程,是一件值得祝福的事情。
“经典育儿三册套装”图书
学一点“表达爱”的技巧
让孩子顺畅地“感受爱”“学独立”
阻断亲子之间的无意义内耗
作者介绍
主播介绍
程程,电视台出镜记者,一位爱孩子的妈妈,一个爱声音的媒体人,感谢尹建莉父母学堂能让我用声音为更多家庭做点事儿,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