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万物生发,古人向来重视春天作为一年之始的意义,有关的仪式和祭礼很多,随着宗教因素的淡化和娱乐性因素的凸显,春天成了人们追求逸乐的绝好时节,这也顺应了自然的节律。吃有吃的讲究,玩有玩的讲究,更重要的是在出游上。交通工具决定了人们的出游距离和目的,不同人群也有各自不同的出游形式。“诗和远方”不光属于今人,同样也是古人所企慕的。
古代的交通随朝代和地域而有所不同,但交通工具大致以畜力(驴、马、骡、牛、骆驼等)、人力(轿子、近代以后的人力车等)、水力(船等)为主,大致是南船北车。
中国人使用牛的历史很久远,牛很早就用以引重致远,据说在商代就开始使用牛车。牛车主要为普通大众所使用,但有时官员们也乘坐牛车,如汉初,经过多年战乱,马匹紧缺,就连天子也不再乘坐马车,以示节俭。
与牛相比,马更为贵重。
交通工具与权力、地位、经济能力等多种因素有关,从商周时期开始,马车就成为王公贵族专门乘坐的交通工具。因为马车贵重,皇帝显贵们在死后往往会用马车来殉葬。
有实力者自养马匹,稍逊者可以租赁,租赁的价格也不太贵,而且细化到单程和往返的价格。
轿子是在宋代出现的。北宋时期,乘轿之风兴起,尤其在宋室南渡之后,因为南方道路湿滑,不利于骑马或乘坐马车,轿子就更加流行了。
轿子轻便,一些车马不便行走或偏僻之处,都能使用轿子;轿子乘坐舒适,不像车马那样颠簸;轿子的形制不断改进,内部越来越宽敞明亮;乘坐轿子的成本较之其他工具相对较低:这些因素都促进了乘轿之风的流行。
虽说轿子使用普遍,但并非所有人都能任意乘坐。
至迟到明代,官方已经制定了完善的乘轿制度,其中尤其涉及乘轿者的等级身份、文武之别、下轿避道,以及优礼宠信等问题。
所以朱熹老夫子会如此批评道:
南渡以前,士大夫皆不甚用轿,如王荆公、伊川皆云“不以人代畜”。朝士皆乘马。或有老病,朝廷赐令乘轿,犹力辞后受。自南渡后至今,则无人不乘轿矣。(《朱子语类·法制》)
游船按照功能大致可以分为画舫(花船)、酒船、戏船、灯船、游山船、江山船等。
楼船是一种特别豪华的游船,较之一般的船只高大很多, “船上加楼,极彩绘之华”(叶广度《中国庭园记》),后来大概只要是高大华丽的游船都称为“楼船”,而不一定有数层之高,但船上却都穷奢极欲,豪华之至:“春水登之,宛如天上坐也。”(明虞淳熙《浮梅槛诗序》)
在一些游览胜地,有酒船跟随穿梭在画舫中间,随时可以提供酒食,这类船常被称为“行庖”“水宴”等。
游船上还有歌舞、弈棋、游戏、说书、、烟火等游乐项目。
最适合野餐的时节是春天,踏青春游,饮酒作乐,历代这样的记载非常之多。
各种节日,就成了人们出门恣游的由头。
“二月二,龙抬头”,但在唐代却形成了挑菜节,即在这一天出门挖野菜,实际是借此游闹一番。白居易《二月二日》诗曰:
三月上巳日,汉时确定为节。每逢该日,官民都去水边洗濯。此俗又进一步演变为临水宴饮。魏晋以后,将上巳节正式定为夏历三月初三,所有临水祓禊及水滨宴会活动都在这天进行。王羲之等魏晋名士在兰亭禊饮,写诗结集,王羲之为此书写《兰亭集序》,使得这次聚会成为千古美谈。
许多节日都源于宗教祭祀,但后来这些节日所包含的神圣性因素慢慢淡化,娱乐性的因素逐渐凸显,人们多在这些节日中进行娱乐休闲活动。寒食节及相近的清明节就是典型的例子。
张岱在《陶庵梦忆》中批评说:
越俗扫墓,男女袨服靓妆, 画船箫鼓,如杭州人游湖,厚人薄鬼,率以为常。二十年前,中人之家尚用平水屋帻船,男女分两截坐,不坐船,不鼓吹。…… 后渐华靡,虽监门小户,男女必用两坐船,必巾,必鼓吹,必欢呼鬯饮。
清明节恰值初春时节,利用扫墓祭祀的机会,人们出行游玩、歌吹戏耍、游庙逛街,张岱之所以批评这种华靡的风气,是因为人们“厚人薄鬼”,借祭祀的名义行欢愉之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为传统的扫墓祭祀之日,本来具有悲切凄凉的氛围,但因为处于万物萌生的季节,人们常在扫墓的同时,到郊野踏青游玩,所以一直有着轻松欢快的气氛。
中国是典型的农业文明,其生存特点是高度依赖于农业和土地,土地难以搬迁,所以人们就依托于土地世世代代安居下来。同时,古人还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训诫。不过,文人还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另一面。
明末清初的张履祥谈到文人旅游时,认为有“三乐”:“一者尽交其地所产贤人,一者多购其地所传典书,一者登览其地山川奇丽,与夫古人往迹。”(《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寄倪寄生闽中》)与这一风气相关联的是,在明代中后期出现了大量的文人游记。
出门旅行,当然离不开住宿。
古代的宾馆有几种性质:一是由国家修建的,主要用于公务的馆、驿、亭、传、郡邸等场所;二是寺院、道观等开设的山房、知客寮等,用于香客或其他旅人休息;三是商人行会设置的会馆、公所、公会等,主要用于商业活动中的休憩和休闲;四是基于盈利目的的商业客栈,如客舍、旅馆、车马大店、鸡毛小店,这种宾馆和现在的多数宾馆性质一致;五是主要提供的妓馆、老举寨等。
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驿站
旅店的服务是很丰富的,最基本的服务是提供行人的饮食、休息场所,以及为作为交通工具的驴马备足草料,提供租赁驴马服务等。
还有更为周到的服务,如提供“烧脚汤”,即热的洗脚水。行旅之中,人困脚乏,休息之前,能有一盆热的洗脚水泡脚解乏,确实为享受。《水浒传》第五十七回写道:“酒保一面煮肉打饼,一面烧脚汤,与呼延灼洗了脚。”这一场景是很多古代中常见的。
正月: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古人非常重视立春风俗,立春常吃春盘、五辛菜。李时珍《本草纲目》解释说:“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苏轼的诗中早就有:“渐觉东风料峭寒, 青蒿黄韭试春盘。”(《送范德孺》)
二月:二月初一为中和节(后变为二月初二),在此日,“民间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种相问遗,号为‘献生子’”(《新唐书·李泌传》)。有些地方还要吃富贵果子、太阳糕、撑腰糕等。
三月:二、三月间有寒食节、清明节,寒食节以吃冷食为主,如麦粥、麦糕、乳酪、枣糕等。清明节的饮食类似于寒食节,“唐朝清明宴百官,肴皆冷食”(宋蔡绦《西清诗话》)。
除了吃得应节应令,古人饮食还讲究氛围和环境,或奢华或简淡,或热闹或清雅, 或雅集或独酌,关键要能和饮食的功用与气氛相融洽。
春天在野外就餐,尤其能体现士人风雅之趣。在大自然之中品赏美景的同时,又能赋诗饮酒,实在是人生之快事。
元代钱选的这幅《蹴鞠图》描画的是宋代的“陪领导踢球”,图中主角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其时,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欢蹴鞠。宋人周彦质《宫词》说“名园蹴鞠称春游”,即是说把在园囿之中踢球当作是春游,可见蹴鞠在人们娱乐生活中的地位。
蹴鞠甚至被称为“闲中第一”,即游戏项目中最受人欢迎的。宋代有一个著名的足球社团“齐云社”,又称为圆社,平日教习与切磋,定期组织蹴鞠比赛,类似于今日的足球俱乐部。加入社团,成为很多人向往的事。宋时就有俗语云,“天下风流事,齐云第一家”,“不入圆社会,到老不风流”。
春日里还有一种很有趣的水上表演项目,叫“水秋千”:在大船上安置秋千,表演者荡至最高处时,从秋千跃入水中。这种表演融合了秋千、跳水、游泳、杂技等要素,且在水面宽阔、水位较深的地方进行,场面宏大,过程惊险,常会吸引很多人观看。朱翌《端午观竞渡曲江》曰:“却忆金明三月天,春风引出大龙船。二十余年成一梦,梦中犹记水秋千。”二十多年前的往事,回想起来的只有水秋千,可见其魅力之独特。
古代还有“水戏”表演,大概是在水中表演的杂技,内容丰富多彩,让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本文转载自“中华书局1912”,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