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育龄群体理想子女数多为2个
10月1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2022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去年我国出生人口达956万,其中二孩占比为38.9%,三孩及以上占比为15.0%。
与2021年相比,2022年我国出生人口数及二孩占比出现下跌,但三孩占比有所上升。
对此,人类学博士、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人口研究部助理研究员廖子宜表示,从全国范围看,群众生育二孩的意愿开始下降,由全面二孩政策带来的生育堆积基本结束。但三孩政策正在起作用,释放出了一些生育潜能。
在第一生育大省广东,情况如何?
今年6月,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成立专题课题组,对广东育龄群体生育情况开展了一项深入调查研究。课题组前往广州、韶关、江门、茂名、揭阳等5市11县(市、区)进行实地调研,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问卷调查。
根据调研结果,广东群众的二孩生育意愿略有上升。育龄群体的理想子女数以二孩为主,但三孩生育意愿不明显,选择生育三孩的比例不足一成。
其中,想要“儿女双全”以及“给老大做个伴”,是广东群众选择生育二孩的主要原因。
而不同年龄队列的生育观念有所区别。
“70后生育意愿高,二孩多孩生育意愿明显,但受年龄和身体条件影响,只能留有遗憾。”廖子宜说,正值生育旺盛期(20—34岁)的90后、00后,二孩多孩生育意愿却相对不如70后人群。
调研对象中,约三成90后、00后理想子女数均为1个,超五成90后、近四成00后理想子女数为2个,而超一成90后和超三成00后不打算生孩子。
从优生优育角度看,人口专家们倡导“适龄生育”。廖子宜称,20—34岁人群正处于生育旺盛期,是备孕、生育的最佳时期,更有利于优生优育,建议把握好这个“黄金窗口期”。
“多生男孩”的性别偏好有所弱化
在婚育观念上,多数群众“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正在逐渐淡化。
省人口发展研究院该次生育情况调研结果显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婚育观念,已转变为“生育应由家庭自主决定”“照顾孩子是夫妻共同的责任”。
而此次调研还提示了一个新现象——与以往相比,广东群众总体的生育性别偏好有所弱化:从原来的“多生男孩”,逐渐向“顺其自然”“凑个好字最幸福”“养育女儿保平安”等性别偏好转变。
“从宏观视角看,性别生育偏好的转变,是因为中国社会结构和性别认知状态发生了改变。”廖子宜表示,在我国农耕社会时期,男性是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和家庭财产继承者,但随着现代化发展,女性也能外出工作、增加家庭收入,在继承制度上,女性的继承权得到了尊重和认可,地位已逐渐提升。
如果就当下微观而言,廖子宜认为,群众生育性别偏好的改变,更多是与养育男孩带来的购置婚房、结婚彩礼等高额的“养育成本”相关,养育女儿可能会相对“轻松”。
建议生育保障覆盖整个家庭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我国出现近61年来的首次人口负增长。
“除了人口数量外,人口要长期、均衡发展,还应关注人口的质量、分布和结构。”廖子宜表示,当前中国人口最突出的问题是结构不平衡——老年人越来越多,年轻人越来越少;性别比偏高,男性数量比女性多,求偶存在一定难度。
今年5月5日,二十届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指出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必须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
廖子宜分析,如果少子化、老龄化加剧,社会的抚养负担会持续增加,可能会导致经济活力下降、消费能力不足、养老负担增大、延迟退休等问题和现象出现。
“宏观层面上,现在倡导婚育、提升生育率,就是为了避免人口断崖式下降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为今后发展储备更多的人力资源。”廖子宜说,“但是,当今育龄群众更注重当下和自我,在自我生存和族群长期生存之间存在矛盾”。
对于个体而言,生育意味着要面对后续养育、教育的多重成本。多项调研结果也显示,影响群众生育意愿的因素多元,包含了生养育成本高、经济负担重、孩子没人带、影响事业发展等诸多方面。
为了解决上述矛盾、提升生育意愿,廖子宜认为,保障生育的相关措施应更为综合多元,将“生育政策入万策”,由财政、卫健、教育、工商、住建、人社等多个部门综合发力,制定综合性保障措施。
此外,廖子宜分析,与西方不同,中国人对“家”的情怀深沉浓厚。
“中国人从出生到老去都更倾向于从家庭、家人处得到照顾。因而,在设计养育儿童、赡养老人政策时,应多聚焦在家庭范畴上, 在制定个税减免、休假、补贴等政策时也应以家庭为单位。”廖子宜建议, 施政于家,才能更好释放群众的生育意愿,解放群众的生育顾虑。
网友评论
你怎么看?
(来源:南方日报、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