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市场是有规律的,该涨就涨,该跌就跌,不是一个包赢的游戏。
现在很多人今天考虑的不是要不要买房,以及房价要不要继续涨,而是保住工作、找到工作,不降薪。
房价大幅下跌,老百姓有损失,但是谁的损失最大,还真不好说。
发言的背景是:在今年的第五届外滩金融峰会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张晓晶接受财经杂志专访时做了上述表示。
作为论者,我肯定不能断章取义,所以,我认真去看了媒体采访的全文。
张晓晶的有些观点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从区域发展角度,人口大量流入城市群、都市圈、增长级,这些地方是缺房子的”。理论上是这样,但是缺不缺还是要拿数据说话。
张晓晶还说:“新市民、农民工非常缺房子,保障性住房供应尤为重要。这一块儿供给应该主要由政府来做,也能够促进房地产的投资”,“建议加大对房地产的支持力度,大型央企可以挺身而出”,这些观点你也很难反驳。
张晓晶说了一句“如果房价大幅下跌,最吃亏的是普通老百姓”,为什么把老百姓惹毛了呢?
比如,在某家庭收入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有个刚上班的儿子,月薪几千,但是家里两位老人退休金很高,儿子准备买婚房,你觉得他们是愿意房价下跌还是上涨?
再比如,一家人只有一套自住房,也不打算卖,想买套房子改善居住环境,现在他们看中的一套房子从800万跌到了500万,请问:这家人开心吗?
专家估计一时语塞。
虽然房价跌了一些,但是,对于住在一二线城市的拿着微薄收入的寒门子弟来说,真买得起吗?真买不起。
除了啃老,他们没有更好的办法。不是他们不想努力,是没有努力的空间,努力之后赚钱的几率比80后、70后少很多,房价是真的高攀不起。
对这些寒门年轻人来说,家里在一二线城市没有房,或者只有一套房,他们又不在房地产产业链工作,他们肯定是盼着房价下跌的,他们没有专家那么高的觉悟——觉得只有房价上涨,自己才有前途,他们不傻。
专家们差不多得了。
张晓晶说:“中国房产财富占居民财富的比重,城镇大概是60%-70%。高收入家庭有更多的商业财富和其他财富,包括海外财富。所以房价下跌以后,对高收入家庭几乎没有影响。但对于房产价值占所有财富价值比重达到百分之六、七十的家庭,主要是中低收入家庭,损失就很大”。
我觉得有道理,可是,中低收入家庭如果只是把房子拿来住,房价下跌对他们有多大影响?对,在卖出的时候有影响。可是这种影响不是早就应该反复出现吗?正常的经济环境下,房地产市场有起伏,有出清,这是常识。
房地产市场是有规律的,该涨就涨,该跌就跌,不是一个包赢的游戏。
打着“为老百姓好”的名义,希望房价继续涨,不要跌,免得损害普通老百姓的利益。这真的合适吗?
张专家可能不知道,很多人今天考虑的不是要不要买房,以及房价要不要继续涨,而是保住工作、找到工作,不降薪。
因为某些人的第一套房就快断供了。
在找不到工作的时候,房子重要吗?不重要。人,首先得有口饭吃,活着很重要。
张晓晶说“如果房价大幅下跌,最吃亏的是普通老百姓”,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当然是错的。
我直接摆一组数据:
这就不用分析了,你懂的。
具体说说城市,中原地产截至2020年12月28日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有13个城市的土地出让金突破千亿元,超过32个城市的土地收入超过500亿元,均刷新了历史记录。上海以2940亿元的土地出让金位居全国第一,北京则以1887亿元位列第五。
2020年,武汉的土地收入仍相当可观,其以1735亿元的土地出让金,位居全国城市排行榜第6名。
2022年武汉的土地总收入只有871亿。
我想问一下张晓晶老师对以上数据有什么感受?
我完全理解要稳房地产,因为要发工资,要收税,要搞各种基建,房地产的产业链条也很长,关联几十个行业,这些道理我都懂。
可是房地产下跌的原因很复杂,而且房地产本身也有周期,有些下跌其实是没啥办法的。
张晓晶只说房价下跌对中低收入家庭带来的损失,避而不谈其他,企图通过与中低收入人群进行利益捆绑并产生共情,一定会失败。
为什么?很简单,中低收入家庭很多都只有一两套房,没啥钱,而且他们既无力对抗房价因复杂原因导致的下跌,也没有进去再买一套摊低成本的勇气。
房价大幅下跌,老百姓有损失,但是谁的损失最大,还真不好说。
本文转载自功夫财经,作者今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