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科技《思想大爆炸-对话科学家》栏目第46期,对话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副所长钱前。
嘉宾简介:
钱前,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水稻研究所副所长,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水稻种质资源研究,善于利用现代生物学手段发掘育种中需要的种质和基因资源,培育出“嘉禾优7245”等一批高产优质的水稻新品种。他的“小薇”微型水稻,已两次登上太空,为未来建设太空水稻工厂提供资源储备。
划重点:
1.我们得以平视世界,袁隆平功不可没。
2.粮食安全是我们国家农业的首要任务,一粒种子中包含很多科技内涵。
3.“小薇”的株高比较矮,和传统水稻相比,它的身形更适合在空间站种植,它的谷草比也相对较高。
4.通过海量的杂交来寻找最佳组合,成功几率通常在十万分之一或一百万分之一,这种小几率的事件需要长时间的坚守。
5.作为一名水稻人,要不断扩展知识面,吃苦耐劳,持续坚守,学会团队合作,但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创新。
6.种质创新就是育种的灵魂,当下种业发展关键在于进一步提升种源创新效率,将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推动育种技术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出品|搜狐科技
作者|周锦童
编辑|杨锦
“最后我要感谢袁先生。”这是钱前在腾讯科学WE大会上的结束语,他口中的“袁先生”恐怕没有一个中国人不熟知,那就是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钱前曾说:“我们得以平视世界,袁隆平功不可没。”的确,在国际上普遍认为水稻不具有杂交优势的时候,袁隆平院士以“三系配套法”让杂交水稻比常规稻增产了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
他的种子在地里生根发芽,他的精神也悄悄地在钱前心里“生根发芽”……
于是从南开大学毕业后,钱前义无反顾地来到了中国水稻研究所工作,这里的工作异常辛苦,水稻田才更像是他的实验室,从收谷到数稻穗,再到实验室探寻水稻特殊基因再到指导育种,钱前付出了很多心血。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钱前从具有理想株型特征的水稻材料“少蘖粳”中,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定位了核心基因IPA1,揭示了水稻调控分蘖的分子机制,实现了科学指导水稻增量。
此外,他还曾获得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多项奖项,当然被谈及最多的还是问天实验舱带上天的“太空快递”——钱前团队培育的矮秆水稻品种“小薇”。
会前采访时钱前也谈到了小薇的特别之处,他表示,“小薇”的株高比较矮,大概10-20公分,和传统水稻相比,它的身形更适合在空间站种植,此外它的谷草比也相对较高。
“小薇”只是一个起点,“我希望‘小薇’作为先行者,能够在太空生根发芽,逐渐实现全生命周期,水稻是粮食作物里最核心的部分,繁殖系数也最高,希望未来人类向太空的时候能够有饭吃,而且水稻种质资源也成就了我国杂交水稻。”钱前如是说。
粮食安全是我们国家农业的首要任务,一粒种子中包含很多科技内涵,但想破解水稻基因的密码却并不简单,水稻有将近4万个基因,杂交就意味着4万基因和4万基因的重组。
“我们要通过海量的杂交来寻找最佳组合,成功几率通常在十万分之一或一百万分之一,这种小几率的事件需要长时间的坚守,坚守就是‘汗水+机遇’,幸运的人能成功,但不幸的人可能一辈子也没成功,所以要通过新技术来实现精准育种。”钱前如是说。
在会前的采访中他也曾表示:“我觉得学农是非常苦的,甚至我儿子都觉得学农不好,我孙子现在两岁,我希望等到他那个时候,可以实现工厂自动化,农业机械化、智能化。”
的确,从上世纪中期兴起的绿色革命至今,农业科技创新的浪潮此起彼伏,从矮化育种到杂交水稻再到超级稻育种,水稻种子不断升级,水稻产量也在不断提高,而这其中最离不开的就是“创新”。
“科学就是要创新,袁先生这一辈子都在鼓励我们创新。”钱前如是说。除了“创新”之外,作为一名“水稻人”还需要具备哪些品质?
对此,钱前对搜狐科技表示:“首先就是要拓展知识面,没有知识积累很难创新;然后要吃苦耐劳,也许实现精准育种就没有这么辛苦,但素质一定要在;再一个就是要坚守,白天下地,晚上回实验室,要坚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最后就是要学会团队合作,成功离不开集体的智慧和集体的汗水。”
种质资源被誉为推动农业发展的“芯片”,在演讲中,钱前带观众回顾了我国水稻育种历经的三次技术飞跃,同时也分享了创造性引领水稻单产提升的科学突破。
其中,袁隆平院士团队发现天然雄性不育的水稻种质“野败”,一批科学家集智攻关,成功攻克杂交水稻制种和杂种优势利用难题,显著提高了稻米产量,引领了“第二次绿色革命”,为解决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在谈及未来种业发展方向时,他则表示:“种质创新就是育种的灵魂,当下种业发展关键在于进一步提升种源创新效率,将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推动育种技术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将我国种质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育种创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