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薄的床帘,承载的并非对人际交往的抗拒,而是对个人空间的尊重与珍视。学生们天天在一起上课学习,吃饭运动,根本不缺乏交流机会。整整一天都可以随时交流,还差这一点睡觉时的交流?难道非得将人际互动延伸至梦境边缘,才算是“合群”之举?
如此苛求,对于社恐者而言,无异于在精神避风港上强行架起探照灯,让其无所遁形。而那些渴望片刻宁静,或需独立思考之人,又该何处寻觅心灵的庇护所?不让挂床帘,连换个衣服都要面对大家目光的审视,对于害羞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扒衣示众的惩罚。
说床帘有安全隐患,实在牵强附会,有失公允。消防安全虽然至关重要,但将床帘单拎出来,视为火灾隐患的罪魁祸首,未免过于偏颇。试问,床褥、被子、衣物乃至书籍,哪一样不具备易燃属性?若以此逻辑推演,是否应将寝室内一切可燃物尽数清除,方显校方对安全的极致追求?
显然,这既不现实,亦不合情理。真正的安全管理,应在尊重个体权益的基础上,着眼于完善消防设施、加强防火教育,而非将责任简单粗暴地转嫁给无辜的床帘。
一流大学,以学术卓越、思想自由闻名于世,而非以规矩繁多、管控严苛著称。“床帘禁令”,恰似一面镜子,映射出某些高校管理思维的低龄化、琐碎化倾向,把大学生当成中小学生来管理,显然不合适。大学之大,不仅在于大楼之巍峨、之云集,更在于包容多元、尊重差异的精神气质。那些世界一流大学从没听说过禁止挂床帘这样近似荒诞的禁令,反倒是其尊重个体选择,尊重个人隐私。
反观当下,某些高校却在无关宏旨的细节上大做文章,将管理触角伸向私人领域,令人扼腕:何时我们的高等教育才能真正走出“保姆式”管理的桎梏,让大学生们在合理的规则框架内,体验独立、自主的生活?
图片来源:某购物平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今日少数大学的“床帘禁令”,已经背离了大学教育的本质追求,它不仅未能彰显明德,反而压抑个性,疏远人心。别让一张床帘,成为衡量大学精神高下的标尺,别让过度干预,折损了青年学子对知识殿堂的最后一丝敬仰。
高校管理者应当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欲建一流之学府,当先树包容之胸襟。还学子床帘背后的一片宁静,才能体现“大学有容,大美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