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企业要闻 >内容

怎么看吃避孕药吃出了一身血栓

2023-08-14 07:49:04来源:
导读看到某比较有名的科普媒体矩阵发了篇女孩出现大量静脉血栓后求医治疗的经历。该女孩出现血栓是服用短效避孕药半年左右,病因也归咎于避孕药...

看到某比较有名的科普媒体矩阵发了篇女孩出现大量静脉血栓后求医治疗的经历。该女孩出现血栓是服用短效避孕药半年左右,病因也归咎于避孕药。

增加静脉血栓风险确实是口服避孕药的已知不良反应之一,而且在刚开始服用一年内风险最高。但这并不影响口服避孕药整体安全性非常出色。对于避孕药这样受众非常广的药物,如果科普聚焦于罕见的严重不良反应案例,却不提供必要的全局性分析,实在令人担忧此类科普最终的利弊。

静脉血栓本身很常见(美国估计是每年90万人),一般出现在下肢部位如大腿、小腿或盆腔的深静脉,叫深静脉血栓(DVT)。有一半的DVT患者没有明显症状,较常见的症状是浮肿、疼痛等,那篇患病记录里女孩子的症状(腿肿等)属于经典病症表现。

如果DVT出现脱落,随着血液循环跑到肺部,就会形成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PE)。PE可能会损伤肺,严重时甚至能致死,美国CDC数据是25%的PE患者发现的第一个症状是猝死。因此DVT与PE一旦发现都需要及时治疗。

和很多常见疾病一样,几乎任何人都可能出现DVT,不过一些情况会让个体出现DVT的风险更高。比如骨折、大的手术可能损伤到静脉,这会增加DVT风险。血液流动减少也会增加DVT风险,像因病长期卧床,或工作原因长期静坐。

女性怀孕、产后的血栓风险都会大幅增加,这与激素变化相关。口服避孕药的主要作用机理也是通过化学合成的雌激素、孕激素类似物来阻断排卵。这种成分意味着口服避孕药存在增加DVT风险的可能,后续的大量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可是这种风险需要定量去看。不使用口服避孕药的普通生育年龄女性,出现静脉血栓的风险每年每万人1-5例,使用口服避孕药,该风险最多增加到每年每万人10例

虽然风险增加的倍数很高(两倍以上,说得吓人点就是风险增加超过100%),但真正出现的DVT案例仍然极少,绝大部分口服避孕药的使用者并不会因为吃药吃出血栓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少数人在使用口服避孕药后会出现血栓,有的甚至很严重,例如某科普媒体矩阵推送的案例。可是介绍某个个案时,应该考虑到潜在的受众有多少,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当然不能剥夺药品不良反应受害者讲述发声的机会,还应该鼓励感谢她们分享这些经历,但也需要让更广泛的受众了解这些个案的罕见性,获得更全面的信息

或者说,我们需要提供相应的context(事情存在的背景),让受众得到真正的“知情权”。

猎奇罕见个案,制造恐慌的事这些年并不少见,例如去年某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例接种mRNA疫苗后发生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案例,立刻被冠以新冠疫苗导致肝炎的恐吓性标题传播。此类报道是让大家了解真相,还是在误导呢?我认为是后者。

回到这个使用避孕药后出现血栓的个案,正经的科普应该告诉读者此类个案的普适性比较低,也需要探讨一些更具科学性的内容,让读者了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而不是营造一种“出大事啦,快来围观啊”的炒作氛围。

读了整篇文章后,有很多地方让我感到非常遗憾,属于那种错失了向读者提供有意义的信息的情况。

例如开头女孩介绍自己为治痘与避孕开始使用口服避孕药,专门挑了最贵的一种。这意味着这位女孩似乎是自己决定吃药,药也是个人选的。口服避孕药有很多种,里面的雌激素含量不同,具体使用的人工孕激素又有好几个种类。根据具体孕激素的种类,还分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等不同代际的避孕药。

不了解相应的医学知识,个人很容易陷入贵的就是好的,或者越新越好。但已有不少研究显示DVT风险和雌激素的量以及具体孕激素种类都有关联,雌激素含量低,DVT风险会低一些,而第二代口服避孕药使用的孕激素类型DVT风险更低。也就是说第三代的血栓风险还高于第二代。

像2013年的一个荟萃分析,显示第二代避孕药的静脉血栓风险是第一代的90%,第三代反而比第二代高30%

1-3代口服避孕药静脉血栓风险比较

1-3代口服避孕药静脉血栓风险比较

当然,静脉血栓风险只是具体药物选择时需要考量的诸多因素之一。合理的选择应该是综合考虑对有效性的需求,副作用的耐受程度等等。该文显然错失了让读者了解如何科学选择药物的机会。

而女孩出院时医生说避孕药普遍含有大量雌激素,导致血栓是常见副作用之一,她这种情况暂时别吃。作为严谨的科普,应该注意此类针对某个个体的口述嘱托,与面向所有人的医学信息传递,受众不同,表达内容的严谨程度、叙述方式都可能要做调整。

像避孕药普遍含有大量雌激素,实际上历代避孕药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降低雌激素含量,降低副作用。增加血栓的风险如前文所言,虽然增加倍数看着吓人,但总体血栓仍然是比较罕见的。更为准确,也对普通公众更有意义的描述或许是:避孕药确实会显著增加血栓的风险,由于避孕药的使用非常普遍,即使绝大部分使用者不会遇到血栓,但在巨大的使用者基数下,因此出现血栓的人也不少。

这位女孩当然不能再使用口服避孕药了,注意不是暂时,而是不能。因为有静脉血栓史的人,使用口服避孕药没法做到风险收益平衡,更何况她还很有可能是因为口服避孕药出现的DVT。

当医生和具体患者做嘱托时,语言内容自然可以针对着个人的情况来说,不必面面俱到。可是科普文章以此为例来向公众传达信息时,就需要注意内容的普适性,必要时做一些调整或是补充说明。

纵观整个案例,本来可以讨论避孕药这类常见药物选择时的考虑事项,例如什么样的人可能不适合,不同种类的考量点(甚至应该鼓励在考虑用这类药物的读者去寻求专业医学咨询,而非自己蒙着选);使用后需要关注哪些副作用(案例中的女孩服药后似乎完全没考虑注意血栓风险)等等。

这些才是对一般读者来说更有必要知道的信息。遗憾的是,最后呈现给读者的却只是:避孕药也能吃出一身血栓,好可怕啊。。。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