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显示,10月31日当天隔夜平均回购利率为3.455%,结算共16626笔,面额为26809亿元。除了隔夜利率飙升之外,R02D、R03D和R07D最高回购利率分别为30%、10%和12%,都创下了近年来罕见的阶段性高点。
有机构人士看到50%的隔夜回购利率,都有点傻眼了:
“今天可能是2023年以来资金面最紧的一天。”
其实,就在31日上午的时候,资金面还并未表现出紧张的迹象,隔夜利率还在3%左右,但到了下午,尤其是下午两点之后,风云突变,大家突然发现,“钱荒”爆发了。
从下午3点、到4点、再到4点半,大量非银机构的头寸仍然没有平掉。
眼瞅系统即将关闭,回购交易员开始恐慌和绝望,到处找钱。
比如,基金求助,25%的成本借隔夜,押利率债;
非银,国股隔夜,成交至40%;
保险资管求助,任何价钱借隔夜,质押存单……
隔夜利率从3%,直接跳升至14%,接着20%、30%,绝望的交易员们最后表示,只要找到钱,成本忽略不计,于是回购利率跳上50%这个难以想象的水平!
然而,有意思的是,这一次的“钱荒”,似乎只发生在7天以内的回购市场,其他期限质押式回购市场基本保持平稳,并没有出现什么反常的利率飙升。
至于债券的现货和期货市场,更是没有显现出任何“钱荒”的压力,根据中国货币网的银行间国债到期收益率,10月31日收盘,从6个月到3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基本都没啥变化,甚至收益率还略有下跌……
更重要的是,到了今天,11月1日,“钱荒”事件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2022年11月份,市场上曾经出现过一次“钱荒”,当时还导致了国内理财市场出现大出血,许多理财产品的净值跌破1,但那一次的钱荒,各个期限的同业市场拆借利率都出现了飙升,而且在债券市场也有明显的反应。
这一次极其局部的“钱荒”,确实有点蹊跷,有市场消息称,那一笔高达50%回购利率的交易,涉及中原信托的逆回购方交易。
我国当前的货币传导体系,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银行—财政—实体”这样的路径,股市,债市和同业市场,对于“钱”的敏感性是依次递增的,市场上的钱如果出现紧缺,一定是首先反映在同业市场,然后,反映在债市,最后才会来到股市上。
所以,有必要聊一下这一次局部的、临时的钱荒,到底为什么爆发?
首先就是,每一年年末、季末,月末,都属于传统的日,各大金融机构,都在回笼资金,所以会造成资金相对紧缺,而10月份则是更容易出现“钱荒”的季节,原因是地方债通常会提前批会,在10月底开始发行,吸走市场上的资金。
今年更糟糕。
截至10月30日,共有25个省区市公告发行10431亿元特殊再融资债券,其中已发行9563亿元;同时,财政部关于下发明年的地方专项债预案,也已获批,嗷嗷待哺。在这个基础上,财政也在月初明确,在今年四季度增发国债10000亿元,作为特别国债管理。
这等于是传统的地方债发行叠加了2万亿元抽水,由此导致了银行的资金面瞬间出现紧张。
另一方面,自从大规模国债发行敲定开始,市场都在预期会放松货币政策,央妈降准、降息为市场提供流动性——但很可惜,这个政策预期至少在这几天却落空了,不仅落空,国庆节以来,央行在10月7日~10日分别开展了2000亿元、200亿元、200亿元、67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考虑到同期合计有15220亿元逆回购到期,央行4天通过公开市场净回笼12150亿元。
客观来说,就整体而言,你要问中国银行体系现在缺钱么?
当然不缺。
这一次的“钱荒”,只是爆发在7天以内的回购市场,其他期限的回购市场和债券市场都没有反应,本身就说明整体上银行体系并不缺钱。
银行不缺钱,但有可能因为某些原因临时性的资金紧张,10月23到27日,银行体系日均净融出3.3万亿元,上周一至上周二仍在2.6到2.7万亿元左右的低位,也就是说,就从10月中旬开始,银行似乎不大愿意把钱出借给非银机构,之前借出去的钱也要收回来,所以,最近一个月,回购市场的资金一直处于紧平衡的状态。
有人推断,本次极其短暂而局部的“钱荒”,爆发根源在于一级交易商和中小银行、非银机构的资金错配,一级交易商们(也就是大型商业银行)从央行大量借入的是7天的钱,想出的也是7天的,而资金需求方却一窝蜂的求跨月隔夜,结果导致了。
不管怎样,这个暂时的、局部的钱荒事件,也算给央妈提了个醒,当前银行体系中的资金,其实处于紧平衡的状态,再一次降准降息,很可能需要尽快提上日程……
最后,来一个又硬又水的广告——
市场的资金渴,不如我们自己的嗓子渴更重要!
一直给我们iMoney学院做加密货币普及和答疑的@Snail同学,送了我一箱隰县玉露香梨,个头贼大,水分贼多,吃一个顶你喝半瓶水——关键是,这个梨,无渣、多汁、甜润,被公认为是“中国第一梨”,我尝了之后,确实名不虚传,真的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