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我是可妈。
周末我和老公带着宝宝去超市购物,走到冷冻区域的时候,可可突然说:“妈妈给我买个冰激凌吃,我好久都没吃了。”我一听立马反驳她:“这么冷的天,吃冰激淋会生病,肚子会疼。”
谁知她又说:“夏天热的时候,你也没让我吃。”
是的,因为她是女孩子,我很少给她喝冷饮吃冰激凌,夏天天气炎热的时候偶尔会给她买几根,所以在她印象里,我不爱给她买冷饮,所以一旦有机会吃,她就显得就特别激动。
后来听到我说不能买时,她憋着嘴不说话,尤其看到另外一个小哥哥买了冰激淋时,委屈地问我:“妈妈,为什么小哥哥可以吃,我就不可以,他肚子不疼吗?”
后来架不住她的软磨硬泡,我还是买了一根给她,但是提前跟她讲了条件,拿回家等冰激凌不那么凉再吃,这次她开心地笑了。
印象里,只要提到冰激凌或者冷饮,我家孩子就很喜欢,但怕她喝多了对身体不好,我还是比较控制的。但我发现,我越不让她吃,她越好奇。
所以在养孩子过程中,我们要讲究方法,一味禁止可能会适得其反。
而我们邻居家的小女孩,她妈妈比较开明,孩子小时候天热想吃冰激凌的时候,妈妈就会给她买,想吃糖果、蛋糕、巧克力时,她妈妈虽说不会天天买,但时不时就会买给孩子吃。
有一次她来我家玩,我正好在忙,就跟她们说:“你们两个好好玩,不要打扰阿姨,一会给你们吃冰激凌”,我家可可立马开心地跳起来,说道:“妈妈,你快去忙,等会记得给我吃冰激凌。”而邻居家小女孩则说:“冰激淋冬天吃了肚子疼,我不吃,夏天我才吃。”
当时,被4岁3个月宝宝的自制力惊呆了。原来她经常被允许吃冰激凌、糖果、巧克力这些,所以不那么好奇,面对它们时很淡定,反而更有自制力。
反观我家宝宝偶尔吃一吃,经常被“禁止”吃,所以她对这些好吃的零食充满了好奇,它们对她来说极具有诱惑力。
有些父母和老人会说,孩子肠胃娇嫩,吃多了冷饮肚子痛,会生病,糖吃多了牙齿会坏掉。
就像我们知道麻辣烫、烧烤、啤酒、蛋糕、奶茶也对人的身体有害,但是作为成年人我们时常也忍不住是一个道理。
那些从小被“允许”吃冷饮的孩子,他们吃了那一根冰激凌,心里会感到满足,吃过之后也知道原来冰激凌是这个味道,不同口味的冰激凌原来在嘴巴里是不同的味道,她感受的不止是它们在嘴巴里的冰凉和满足,更多的是自己提出的想被爸爸妈妈尊重和允许。
她也会更加肯定自己:原来别人可以吃,我也可以吃,不会对自己进行怀疑。
而如果孩子经常不“被允许”吃冷饮,当他看到其他孩子在吃,内心会非常羡慕,同时怀疑“为什么别人都可以吃,而我不可以?我和别人不一样吗?我吃了就肚子疼,难道别人吃了肚子不疼?我提出吃冰激淋父母就反对,是我不够懂事?”
孩子明明很想吃,却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对他们来说内心是很煎熬的。
彤彤5岁了,从小由奶奶带着,区别于其他奶奶带娃的粗糙,奶奶很讲究,带孩子很精细。
比如从小她把彤彤的衣服、鞋子洗得干干净净,出门别人看到了都夸她带娃干净,比如彤彤想跟其他孩子一样坐在地上玩泥巴,奶奶是不允许的,甚至出门都不让她摸楼梯的扶手,都觉得脏,她的包里永远有湿巾和湿巾,发现一点脏了,就会赶紧擦干净。
奶奶是个爱干净的人,平时怕彤彤把家里画脏,所以就不让她画画,糖、巧克力、冷饮那些在奶奶印象里都是“垃圾食品”,别说是吃了,他们家很少能看到。所以彤彤即使已经上小学了,还没尝过它们是什么味道。
每次放学看到其他孩子吃冰激凌和学校门口的零食,她都很羡慕,撒娇想让奶奶买,她每次都告诉彤彤:“小孩子不能吃垃圾食品,吃了会生病。”
其实生活中不乏有彤彤奶奶那样的家长,带孩子过于精细,孩子被保护得太好,缺少了很多尝试新鲜事物的机会。
看到一个案例,一位妈妈从小不让孩子吃肯德基喝饮料,后来孩子上初中有零花钱了,就开始“报复性”经常吃。
那些从小被禁止不被吃“冷饮”的孩子,他们缺少的是对一个事物的认知,缺少的是父母对她欲望的尊重,缺少的是跟其他孩子交流的机会,缺少的是作为一个孩子本该有的天真。
父母的育儿方式,决定了孩子未来的认知。
①童年的体验感不同
一个人内心最渴求的东西,大多是童年的遗憾和未曾得到的东西。比如可妈小时候经常跟村里的孩子一起抓野鸡,爬树摘果子,漫山遍野地疯跑,有时候遇到来卖冰棍的小商贩,妈妈也会拿家里的粮食换几根,那时候物质匮乏,几分钱的冰棍竟是可妈觉得最好吃的东西。
后来长大了,我依然记得那个冰棍的味道,直到现在想起来依然觉得小时候很幸福,但很少能找到那个口味的冰棍了。但它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童年的记忆有“丰富性经验”和“缺失性经验”两种,那些从小被“允许”吃冷饮,被允许做自己喜欢事的孩子,他们的童年是“丰富性经验”,意思是过得很幸福,物质和精神都得到了满足,为未来幸福奠定了基础。
而那种从小“不被允许”做这个,做那个的孩子,天性被扼杀,缺失了一部分美好的体验,他们的童年是“缺失性经验”。无论是在物质还是在精神方面都有缺失,给孩子带来不可磨灭的创伤。
也就是说当我们童年时期,一直心心念念的愿望没有被实现或者满足。孩子的心理会存在缺失。这个遗憾即使长大后被弥补了,也会一直存在。无法消除。
比如小时候亲戚给的压岁钱,父母总是没收不让孩子花,每次花钱总是控制,等他长大了就会报复性消费。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过度补偿机制”。那种如果匮乏感一直得不到补偿,人格就会存在一定的缺陷。
所以可妈在这里提醒父母,孩子偶尔吃一下冷饮也无妨,偶尔吃一次“垃圾食品”并不会怎么样,只要我们控制好量就可以。
②孩子的自控力不同
上面我们说了,那些被“允许”去接触常规认为不合理事情的孩子,反而比那些“不被允许”做不合理事情的孩子自控力更强。为什么呢?
因为被允许的孩子因为尝过了冷饮的味道,对它比较熟悉,好奇感和神秘感消失了,自然就坦然了,面对它们的时候会“主动自我控制”。
而不被允许的孩子从小压抑自己的天性,想吃的东西不让吃,想碰的东西不让碰,想看的东西不让看,反而激发了他们无限的想象和好奇心,那些东西对他们极具诱惑力,面对它们时总是忍不住想看,想尝一尝,孩子不被允许变成了“被动自我控制”。
主动自我控制和被动自我控制是截然相反的两种状态,比如孩子自己主动去写作业,他会很认真写,仔细检查,完成的效率高,很多学霸都是主动自我控制的典型。
而那些被父母催着写作业,催着检查作业的孩子,意识里不觉得写作业是自己的事,即使他们被父母强迫坐在那里写作业,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思绪乱飞。最终作业写得乱七八糟,字写得歪歪扭扭,成绩也是一塌糊涂。
所以父母别小看吃冷饮这件小事,它背后其实暗含了很多教育内含。
③对自己需求表达不同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因此他们小时候会把自己开心的事,烦恼的事通通告诉父母,甚至自己不高兴了开始耍脾气,大哭大闹,因为他们知道父母是无原则包容他们的,即使是缺点也会被原谅。正因为如此他们就会表现出脆弱的一面。
所以当他们喜欢一个东西是就会在父母面前提出来,比如想吃冷饮,想吃汉堡等,开明的父母偶尔会满足他们的请求。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孩子提出的,应该适当予以支持和尊重。
有些父母每次听到孩子要吃冷饮或者吃“垃圾食品”就变脸,认为他们不懂事,总是拒绝他们提出的需求,久而久之即使孩子再想吃,他们也不会再提了,他知道提了也没用,久而久之孩子跟父母之间有了隔阂,自己也变得敏感,自卑,尤其当他看到别人吃冷饮时会自我怀疑。
所以当孩子提出自己的需求时,只要不太过分,父母可以适当考虑满足一下孩子,不只是满足他嘴巴上尝过冷饮的,也满足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满足孩子对自我的肯定。
我们都知道经常吃冷饮对孩子不好,但不代表孩子不能吃,不过吃冷饮要讲究方法。
①饭前饭后不建议吃冷饮,饭前吃会凉着肠胃,饭后吃也容易影响肠胃消化。影响最佳时间是夏季晴朗的中午。
②适合夏季吃,不适合其他季节吃,尤其是冬季不建议吃。
③小孩吃可以买小包装,每次只吃一点,吃多了会引起胃粘膜收缩,导致食欲下降。
④吃冷饮速度要慢,一口一口嚼一嚼,舔一舔,不要狼吞虎咽。
⑤婴儿不要吃,幼儿要少吃,青少年要少吃。
当然冷饮并不是“洪水猛兽”,孩子偶尔尝一尝没啥问题。父母们认同这个观点吗?欢迎留言评论。